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一位摄影家的足迹

  | 浦学坤 文 |

  摄影家任涵子,这个名字好记,一听就是有文化内涵的人。与他相识越久,这个印象就越深。

  任涵子,曾长期担任无锡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在全国摄影界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我的老朋友,他每次拿出一幅摄影作品,都会有声有色地讲解有关这幅作品的故事。

  最近,任涵子兴冲冲地赶来,赠给我一本厚重的《任涵子摄影选集》。这本刚出的选集,选入了他在1959年至2021年间近400幅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而且留下了他一个甲子的跋涉影记。

  摄影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一幅好的作品,胜过千言万语。任涵子的摄影,崇尚真实。他把自己的信仰、人生价值,全部投入到摄影艺术。他的上万幅作品,被《人民画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摄影世界》及各种书籍、画册、邮资票品、明信片等刊用。他的作品,常在国内外摄影展披金挂银得大奖。

  人们往往陶醉在作者的珍贵作品中,享受特有的艺术之美,却不知每一幅作品背后,都隐含着作者长年的跋涉之苦。

  早在30年前,即在1994年3月《光与影》摄影艺术杂志上,金保煌先生就在《记摄影家任涵子》一文中说,为了拓宽视野,涵子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在呼伦贝尔草原,暴风雨抽打过他瑟瑟发抖的身躯;在阿拉山口和赛里木湖,一日间他经历了春夏秋冬的变迁;在陕北破旧的窑洞里,他和老乡一起喝混杂着泥渣的米酒;在九寨沟的风雪中,饥肠辘辘的他,历经一日一夜,从沟口跋涉到南坪;在横渡琼州海峡时,剧烈颠簸着的甲板上,满船的旅客都在呕吐,唯有他在用情抓拍《桅林归帆》和驮着落日的海鸥……涵子以他的实践证明了罗丹的话:“任何悠忽的灵感都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涵子确实不是踩着红地毯,而是踏着荆棘,踏着泥泞,一次次走上领奖台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之路,就是艰难曲折的跋涉之路。任涵子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从来没有停止过跋涉的脚步。他用他独特的眼光摄下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片段。他把相机对准了那些平民百姓,无论是农民、渔民、牧民,还是三轮车夫、老皮匠;不管是草原牧童、山村的留守儿童,还是奔忙在城镇工地上的建筑工人,他们的朴实和善良,都被定格在无声的光影中。

  摄影,为人们认识自然、社会,认识时代、历史,提供了一种生动而稳定的参照。较之于文字的记述,它更直观,也更确定地成为了历史。

  有一次,我在任涵子的家中,不仅看到了他的种种摄影作品和藏品,让我大开眼界的是,他还专注于画画。他画油画,画中国画。那些具有涵子个性的一幅幅画作,证明他不仅是出类拔萃的摄影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涵子兄赠送我摄影选集时,还赠送我两幅他的杰作《金果满园》,图中的葫芦在绿荫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