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小龙 文 |
我在无锡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在老家兰溪的时间。对故乡而言,我成了确确凿凿的异乡人。说起来非常惭愧,虽然20岁那年我才背井离乡,但对老家北乡梅江镇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却知之甚少,除了记忆里父亲爱喝的“杨梅烧”。
沿着G2—G15W—G60高速风尘仆仆,八百里乡愁越来越短,直到横山出现在我眼前。兰溪人有句老话,“一天看不见横山,就要哭的”。三白获悉我回乡,开着他那辆2009年的手动挡宝来捎上我一路往北驱车半小时有余,到达目的地天色已晚。三白此行也有他的心思,某网剧在聚仁村开机,他去会会主创团队,不遗余力地要把“村幽、屋古、山奇、水清、人贤”这些梅江元素“推销”出去。
“聚仁故里,廊桥雅韵”,这不是一句广告词,而是梅江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请。到了聚仁村,不到通洲桥等于没来。三白尽“地主之谊”,身兼向导和解说员,我、大伦、甲方制片人,跟屁虫一样紧随其后,他甩也甩不掉。聚仁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三白都如数家珍,仿佛一本“活字典”。作为梅江人,他的祖祖辈辈衍居于此,他的身体里流淌着梅江基因,承载着满满的守正创新使命感。他用不事雕琢的语言娓娓道来,简直灵魂生香,我们这些外乡客听得如痴如醉,被他吊足了瘾头,常觉意犹未尽。梅溪、通洲桥、挂钟尖,被夜色包裹着,三白化身一只萤火虫,挥动着翅膀,用皎洁的光亮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80米长的通洲桥古时为金兰通往严州的要道,横跨梅溪,桥体敦厚坚实,廊桥宛如卧波长虹,黑瓦红梁,飞檐翼角,桥面用青石板铺就,刻着厚重的历史印记,此刻我们仿佛走在古老而悠长的时光隧道之中。两侧条石护栏,桥上廊屋绵延二十一间,廊柱间长凳相连,每一间都藏着梅溪往事。游玩者,行商挑担者,路过桥屋都要歇歇脚,吹吹穿堂风,这给茶酒摊贩带来生机。廊桥中央的重檐歇山顶神龛上方悬挂着蓝底金字匾额,上书四字,我们三人研究了好一会,认不全。三白哈哈大笑解开谜底:“渌绕西流”,大多数河流往东流,唯独梅溪为了汇入兰江而向西奔去。通洲桥北侧桥头挺立着两棵古樟树,绿意盎然,关公庙就在一旁,香樟树与关公老爷一起护佑着梅溪两岸。通洲桥见证了梅江的变迁,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贤人志士:宋代户部尚书梅执礼、元代文学家柳贯、才女倪仁吉、明代宋濂、近代作家曹聚仁和当代画家方增先等,他们从通洲桥走向世界。
挂钟尖是一座小山峰,因形似倒挂的悬钟得名。夜色里,一行人拾级而上,山上植被茂盛。三白介绍说,山坡上的树斜长,枝干与坡面形成九十度直角,令人啧啧称奇。山顶建有“文昌阁”庙,红墙黑瓦,飞檐翘角,里面供奉着文昌大帝和各路神仙。文昌阁向来香火萦绕,方圆几十里的乡亲都来磕头跪拜,求福求财求子求平安求高中。相传当年曹聚仁的父亲曹梦岐考中秀才,就是因为其母虔诚祭拜。在山顶俯瞰山脚,星星点点的烟火气,梅溪在夜色里一路往西。作为母亲河,梅溪孕育出梅江人清新脱俗的仙骨,更赋予梅江特有的底色和韵味。
通洲桥南堍,三白叩开“乡村博物馆”之门。简洁的展示厅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根雕艺术品。一抬头,整间屋木栋梁上贴满证书和奖状,不留一丝空隙。英雄不问出处。郑世有,何许人也?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根雕作品风格古朴浑厚,构思巧妙独特,多次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等国家级、省级大奖。根雕工艺极其复杂,七分靠天成,三分靠打磨,郑世有用灵巧的双手,以棱块雕、意象雕、剥琢雕等技法赋予枯木生命和灵魂。
曹聚仁与结发妻子王春翠在廊桥上相遇、守候、离别,百年光景,须臾而过。聚仁村在夜色中愈显醉人,橘黄色路灯和各色彩灯温暖而明晰,装饰着人们的梦。接近凌晨时分,三白兴致盎然地领着我们去探访王春翠故居。穿过弄堂,一块长满草的泥砖地,星星在夜空眨着眼睛。木门虚掩,三白做食指放嘴唇正中间的手势,我们屏住呼吸,三白手掌轻轻一推,门开了。我们轻手轻脚,生怕吵醒熟睡中的房屋新主人。打开手机电筒,才看清个大概。故居呈现四合院结构,七开间一弄,前檐用木板壁及格栅窗,隔扇门束腰板上刻有治家为人的格言。从天井仰望寂静的星空,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百多年前的晚清。
据王春翠晚年回忆,她和聚仁先生20世纪30年代住在上海花园坊一百零七号时招待过鲁迅先生。梅溪风肉、萝卜丝汆鲜鲫鱼汤、小麦铃,鲁迅先生对曹夫人亲手做的这三道“家乡菜”赞不绝口,尤其小麦铃最合他的口味,“好吃,好吃,下次还要来吃小麦铃。”三白解锁了小麦铃的做法:将揉好的面粉摘成一小粒一小粒,用指在竹筛上轻轻地摁捺,做成一颗颗如一节手指般大小,也有人叫它“猫耳朵”。
对现代人而言,忙碌的时光里,有一隅可得闲情最宝贵。漫步梅溪两畔,江南水乡有的她都有,让人乐不思蜀。梅溪河也是兰溪这座城市烟火气息的根脉之一。她守护着市民的身心,无惧沧海桑田。梅溪河流动,摇晃,随着梅江的发展生发出新的故事,也容下一个个梅江先贤命运的倒影。“文化做出来,它才能回归。”三白这句话触动我心弦。对梅溪,对“蒋畈的觉醒时代”,三白用他敏锐的触角,孜孜以求的精神,以亲历者的身份,在场者的姿态,在守护与传承之间双向奔赴。这一趟我果然没有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