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里拉:身有精神水系 诗为出发桨橹

  本期访谈作家 里拉

  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第十期签约作家。本名金雪松,1985年出生,满族,辽宁黑山人,现定居江阴。作品见于《诗刊》《民族文学》《朔方》《山东文学》《扬子江诗刊》《福建文学》《湖南文学》《散文百家》等文学杂志。诗歌入选《时间之外的马车——2021诗歌年选》《当下的诗意——当代诗歌二百首》《中国当代文学选本》《新诗选》等选本,获首届李叔同国际诗歌奖新锐奖、太湖文学奖等奖项。

  金雪松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母亲说襁褓中他本能发出求奶声“里拉”,故取了这个乳名。后来他用作诗歌投稿笔名以示对东北乡野那种自由空旷的眷恋,那时还不知道取名暗含巧合——古希腊神话里文艺女神卡利俄珀之子俄尔普斯所用弦拨乐器是里拉琴,里拉即意为诗人。

  一见钟情是江阴

  里拉是理工科出身,专业是船舶与海洋工程,现在是位造船工程师。当年大学毕业,他一路向南“朝有水的地方去求职”,先在扬州工作过3年。之后一度想回北方,去威海、烟台求过职,是中船澄西的一次面试机会促成了他与江阴的缘分。“那是2010年9月,在中山南路上一眼望见兴国寺残塔,一见钟情,再回首当感慨我幸运地留在了这里。”他说,工作之余给文学刊物投稿,稿费单从无到有、到公司传达室的工友每个月猜测他会有多少单子来、再到杂志编辑约稿,成就诗歌的土壤是江阴。

  “江阴人的性格里有刚硬,这与从北方来的我非常契合。江阴的历史人文不但滋养了江阴人,也同时滋养了我——一个新江阴人。”里拉再谈初见江阴时的感受,以及他与江阴的关系,毫不掩饰对江阴的认可,“第一眼就觉得很适合我,城市的节奏,城市和人那种面貌散发出来的气息,甚至是城市的地形地貌我都很喜欢。非要问理由,其实没有太多理由,就是直觉,觉得可以在这里居住,在这里生活就是挺简单的。”

  造船写诗两不误

  造船与文学,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如何能很好地结合到一人身上?里拉有着自己的理解。“我对文学的热爱首先得益于我母亲的遗传。她虽说文化程度不高,但很有文学想象力,在一众下田干活的农妇里绝对是禀赋超群;其次得益于东北老家那大片的旷野。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里,在那种环境下让我产生了最初的且旺盛的文学想象力。”进而,他认为造船和文学两者并不能说完全不一样:“其实写诗也是一种造船,你可以把你的阅读想象成是一种船的航行,基于阅读而生的诗歌同样也是。每完成一首诗歌,我们就是在通过文字来抵达人生一个新的码头。”

  里拉介绍,他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读的书杂,各方面的都有,所写的诗题材也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两类,一是对故乡,东北那片土地、人文的回忆,对童年的长久凝视,人与事浮现其中,二是对江南、对历史的一些哲思。

  精神水系化于诗

  “水濡湿的江阴,水浪中是出发的桨橹,在抵达诗性江南的梦境里奋力一挥,也就梦到了具体的地理……”里拉在访谈中带来了其作品《在江阴/江南梦境》中的一段,“我说过一句话,‘我的身上水网密布’。”接着,他做了详细解析:水网指的是虚构的水系,有精神指向的水系,现实来源就是他日复一日看到的长江,“我经常带女儿去长江边,在江阴外滩走一走。这走一走的过程中,所有见闻它会内化,变为水和人的一种合一,濡染之下,我和女儿无论今后干什么,无论到了什么年纪,都有一个精神性上的水源,这就是人和水的缘分”。他还建议,“人们生活在长江太湖边几千年故事何其多”,无锡围绕水还可以多多挖掘文化内涵。

  里拉的新作依然与水有关,那是一组海上信札,通过海上水手写给亲人、爱人的书信,来表达生命中的遗憾,以及对生命的看法。(晚报记者 何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