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武进 文 |
“我坐在洁净的榻上,守着一大张宽阔而踏实的木桌子,茶上来,茶香溢出,猛嗅了几下,好像劫后余生见了故人,几乎想哭出来……我把一壶茶从浓喝到淡,第二壶,从润喝到枯,好像整个人都暖和了,心却苍凉了,但是也安顿了许多。”翻开《清香的日常》这本书,作者说,苏东坡写道:“人生所遇无不可。”那天,她在大觉寺,用无数盏茶把这句话送了下去——如果此生的茶可以喝成铭心刻骨,那就是这一场。
本书收录了作家潘向黎的经典散文名篇及部分新作,都是和“慢生活”有关的文字——减少物质的欲望,降低物质在生活中的地位,更注重精神性,在有限的心理空间释放出一些内存。作者用其独具个性的方式,将学识与妙悟融合,用灵心与文心共振,在喧嚣尘世中寻访一缕茶香,在现代烟火中品味古典风雅,在行走山川中赏读草木人间,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为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慢度日常的生活美学指南。
“如果没有新茶,春天有什么好盼望的?”春天常常是令人烦闷的季节。冷暖不定,黏黏糊糊的雨水,杂乱无章的植物,“又是一年了”的压力……春天简直气势汹汹,人需要在身体和心理上有足够的能力与之抗衡。“幸亏有新茶。”对于喝茶的人来说,新茶几乎是艺术品。芽如嫩玉,色如曙光,吹气如兰,沁人心脾,几乎可以算作现代人心理治疗的一种。“因此,等茶、买茶,成了一春的心事。”
茶饮最主要的功能,除了解渴,就是破睡提神。话虽如此,天下事有惯例就有例外。“我是从早到晚喝茶的……什么喝了茶睡不着这件事,对我好像天方夜谭。”潘向黎说,有这样奇怪习惯的不止她一个人——李修平在《坐下来喝茶》中写道:“我每日三餐之后,必泡一杯热茶,甚至睡觉前也要喝上一杯,否则就难入眠……”关于茶的神奇,她套用一句现成的句式:“如果你没有体会过,那我无法对你言说;如果你已经体会到了,那我就什么都不用说了。”
“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唐代李昌符的诗引起联想:想到一个好去处聚一次,好不容易等到大家工作忙妥,等到退休,又操心孩子的恋爱、结婚了……想要事事停当再来赏花,忘记了花期易逝;想要万事俱备再求自由自在,忘记了人生苦短。事实上,真心实意要赏花,总还是有办法的。“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公事在身、率队策马而行的辛弃疾都能捕捉到花儿的美和娇俏,这也是人生在世的一种福气。
“灞桥。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像一只灵活的手,在我身体里的一张琴上一挥,拨响了许多琴弦,余音袅袅,久久不息。”灞桥在潘向黎心中不可替代,仅仅是因为一首词,堪称千古绝唱、词中巅峰的一首词,它就是《忆秦娥·箫声咽》:“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那些别人想灌输给我们的,自己为了生存努力记住的,难以留痕,而那些“珍惜不尽”的,不用临时去记,已在我们的生命中。
潘向黎说,人哪怕不脱离日常生活的框架,也可以追求更富有精神性和艺术性的生活,过得更好、更舒缓,甚至——更自在,即放下很多欲望和现实计较,不论处境是否如愿,皆能趋于自在从容地生活,活出一种通透之美。愿我们在自己的生涯里得到安顿,愿我们在当下的日常里找到美感,愿我们在俗世的烟火气中体会清欢,活出从容的滋味。
《清香的日常》,潘向黎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定价:5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