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 在多数水稻还处于拔节生长期的时候,位于新吴区鸿山街道的从心农业水稻基地已经奏响了丰收的序曲。8月17日,这里的首批早稻开镰收割,拉开了全市早稻收割的大幕。据了解,受前期暴雨、高温等天气影响,今年首批早稻亩均产量较常年略低,但品质不错。
早上9点,从心农场的水稻田里一派忙碌,一台洋马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金色的稻田间穿梭。伴随着隆隆响声,一茬茬水稻被源源不断地卷入收割机中,在机器内部进行脱粒处理。不一会儿,“吃饱”的收割机驶向田埂旁,随着农机手按下按钮,金黄色的稻谷如泉水般涌出,通过收割机上部的白色管道,准确无误地灌入早已准备好的粮袋中,之后被立即送往烘干中心烘干。
据了解,从心农场稻田里首批收割的早稻是3月育秧、4月下旬种下的吴之天川、越之银河等品种,面积有近80亩,将在两天内收割完毕。“这批水稻的颗粒度还可以,但因为6月底水稻抽穗扬花时遭遇了连续暴雨,授粉不均,影响了结实率,致使一部分稻谷出现了空壳。在水稻即将成熟时又遇到持续高温天气,加上受到台风外围的影响,出现了大面积倒伏,所以今年这批早稻产量会受到一定影响,预计亩产在400斤左右。”从心农场农技员王顺介绍,由于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所以难免会出现少量虫斑或病米粒,后期会通过色选的方式清除。
首批早稻经历了暴雨、高温等不利天气的“连击”,亩产量比去年减少了约50斤,但得益于科学管理,成熟稻谷的穗型完整度和颗粒饱满度都不错,已经成熟定型的稻米口感基本不受影响。“我们在早稻种植前就做好了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等天气下的生产预案,及时开沟排涝、做好防汛等田间管理工作,并加强病虫情监测。同时,在天气晴好时及时补肥、人工清除稻田及周边杂草、采用诱虫灯等物理防控措施,尽力降低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王顺表示。
在完成“第一镰”收割后,田块不会立即进行翻耕,而是会重新上水、追肥,采用再生稻种植方式达到“种一季收获两季”的目的。据了解,该模式即利用稻桩存活的腋芽重新发苗、长穗,两个半月后可以再收一季优质新稻。只要后期管理得当,每亩可再增收近40%,且稻米品质跟第一批差不多,进一步提高了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