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时刻庇佑着生命,是我们从出生到生命终点都离不开的人;他们,为患者着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是帮我们和“死神”赛跑的人。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医师团队,近距离感受医师团队的“大医精诚”。
时间就是生命
打造能打胜仗的“烧伤”战队
在烧伤领域,救治成批大面积烧伤危重症患者始终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有成批烧伤的病人需要抢救……”7月,江大附院收到一通电话,外院即将一次性转来11位重症烧伤患者,需要加紧抢救。成批烧伤具有患者数量多、病情复杂、人力物力需求量大、救治困难、死亡率高等特点,成批烧伤的救治一直是烧伤救治领域的难点之一。
每一次与死神的博弈,不仅体现的是医院快速反应的执行力、决策力和担当力,更多的还有多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在患者到院之前,我们中心十几位医务人员已经到岗准备。”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江大附院烧创伤诊疗中心主任吕国忠告诉记者,医院作为江苏省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每年都会接收成批重症烧创伤患者的任务,在这些烧伤患者中,有的烧伤面积非常大,且伴有严重呼吸道损伤,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医院会立即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程序,全力以赴抢救伤员,同时紧急调度护理部、ICU、神经外科、康复科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赶往急诊科投入抢救。清创、包扎……对呼吸道烧伤的病人,医师团队还要立即做气管切开术。重伤患者送到ICU抢救治疗,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则收入病房进行专科治疗……经过多学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不到1个小时,他们就完成了对伤员的抢救入院和分流。
高温酷暑天,也是烧烫伤多发季节。今年7月以来,江大附院烧创伤诊疗中心团队也进入了“三军待命”时刻。医院几乎每天都有重症烧伤患者入院,病房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由于烧伤患者的皮肤屏障已被破坏,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患者也会感觉到寒冷,因此,大热天病房里也时常要开着烤灯,病房温度达到近40摄氏度,常常一个护理流程做下来,护理人员全身已经湿透。为了改善肺功能,避免患者创面长时间受压,也为了方便清创、换药,看似普通的给患者翻身动作,也在考验着每位医护人员的耐心。吕国忠给记者看了一张在ICU室里,患者等待翻身的照片,8位医护人员在病床前待命,一个翻身动作下来,一般需要十几到二十分钟,等检查完毕后,还要再次将患者翻回来……不畏艰辛,迎难而上,这支能打胜仗的“烧伤”战队始终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勇闯生命“禁区”
多学科诊疗救治让肿瘤无处遁形
今年3月,王先生洗澡时摸到颈部有一个蚕豆大小的肿物,质地较硬,难以推动,到外院做CT检查发现其右锁骨区、纵隔、右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为了明确病情,患者继续完善检查,做了穿刺活检病理分析后,医生认为他患上了转移性腺癌。虽然辗转多家医院做了诸多检查,但仍未找到原发肿瘤病灶,王先生因此焦虑不已。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王先生来到江大附院。为此,江大附院肿瘤中心MDT团队针对王先生的具体病情具体分析,从肿瘤来源、分期、诊疗方案等进行了系统的讨论,综合判断后,考虑患者肿瘤为肺部来源的可能性较大。之后,团队采用针对原发性肺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三个周期后,患者复查提示肿瘤较前明显减小,疗效可观。
据悉,江大附院肿瘤诊疗中心由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外科、肿瘤研究所等相关专科共同组成。作为全市首个开展的多学科诊疗(MDT)的团队,自2005年以来,肿瘤诊疗中心常态化、规范化开展胸部肿瘤、乳腺肿瘤、胃肠肿瘤MDT诊疗,并得到了广泛认可。2018年,依托物联网平台,中心与中山大学、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MDT团队合作,搭建了多学科远程会诊平台,为锡城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诊疗服务。
近年来,肿瘤学科秉持“规范、精准、创新”的发展理念,成功培育了多项品牌项目。例如,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让患者一次挂号即可获得多科联合会诊。此外,中心还积极开展基因组学指导下的个体化精准治疗、临床试验、肿瘤微创治疗、癌痛规范化治疗、“无呕病房”建设、肿瘤营养干预、肿瘤精确放疗技术以及PET/CT分子影像技术等。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健康,2021年,该中心依托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柔性引进宋尔卫院士顶尖医学专家团队,搭建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团队协同优势和人才引领作用,致力于打造优势学科、培育高端人才,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
(葛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