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上步屈臂,弓步搂推,转身推掌……昨天,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训练馆里,一个身高130厘米的“特殊学员”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个人形机器人正和运动员一起有模有样地打起了太极拳,行云流水间完成了多个经典招式,甚至还能在收势时精准比心、与学员握手。“现在还只能打太极,以后直接能给运动员陪练了。”江苏软通天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阮强笑着说。当下,人形机器人离大家越来越近,可应用场景也越发广泛。
这段看似简单的20秒太极表演,背后凝聚着三个月的匠心打磨。虽然现场演示已足够惊艳,但研发团队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过是智能体育装备的“青铜时代”。他们构想的运动机器人将突破单一动作模仿,构建起集动作捕捉、数据分析、实时反馈于一体的智慧训练体系。
“比如传统训练中,教练要重复纠正上百次的动作细节,而机器人陪练如同24小时在线的数字教练。”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负责人描绘着人机协同的新场景:机器人可以精准捕捉运动员的关节角度、肌肉发力顺序,甚至通过微表情识别疲劳状态,这种个性化训练方案是人力难以企及的。
在惠山区的智能体育装备产业园,这种未来图景正在加速照进现实。威豪体育的生产线上,搭载高速摄像头与压力传感器的AI裁判机器人已完成千次测试,在击剑、跆拳道等对抗性项目中展现出0.1秒级的精准判罚能力,该设备已成功入选2025年世界青少年击剑锦标赛测试名单。
智能体育的浪潮不仅席卷专业赛场,更悄然改变着全民健身方式。在新吴区的物联网健身中心,市民李女士正对着镜面屏幕练习瑜伽。家庭健身机器人通过毫米波雷达精准建模,不仅为她量身定制了脊柱理疗方案,还能实时纠正“下犬式”0.5度的角度偏差。(璎珞/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