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第一次游善卷

  | 刘志福 文 |

  上周,喜欢诗词书画的好友邀我同游善卷,圆了我小时候就想去的梦。好友介绍,传说4000年前,善卷先生因避舜禅让潜入螺岩山,以洞为庐,得名“善卷洞”。储南强先生从1921年起历时10余年,开发善卷洞,1934年11月11日正式向游人开放。我看过《宜兴县志》,善卷洞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河可行舟,与比利时“汉人洞”、法国“里昂洞”并称为“世界三大奇洞”。

  抵达景区,踏上广场,黄色琉璃瓦覆盖的牌楼就在眼前,“善卷洞” 三个字,是左笔书法家费新我题写,两边柱联“荆溪步步皆胜地,阳羡处处有洞天”,则为无锡籍书画家黄养辉所书。

  沿台阶往上走,看到“皱、漏、瘦、透、秀”的太湖石上镌刻了“万古灵迹”。转弯,我们到了“离墨竹韵”景点。这里的竹子真多:黄苦竹,编竹席最好;乌哺鸡竹,编篮、筐;紫竹,制笛、箫;还有凤尾竹、英台竹。古人崇竹,梅、兰、竹、菊“四君子”。走过竹林区,我们看到了“植物界的大熊猫”银缕梅,这是植物专家邓懋彬教授在善卷洞野外确认的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时代的孑遗物种,是罕见的被子植物活化石树种。银缕梅开花奇特,没有花瓣,只有花蕊,雌雄同株,雄花先开,将凋谢时雌花再开,繁育能力很低。

  溶洞到了,先进入中洞。形似黄河激流里中流砥柱的一块巨石,矗立洞口,名“砥柱峰”,系洞顶滴水中的碳酸钙慢慢凝固形成,它现有的高度七米,地质学家考证已生长了三万多年。峰顶有一尊须弥佛,又称“迎客佛”。洞顶上方“狮象大场”四字,是丹阳教育学家吕凤子题写。大厅两侧各有形似站立着的青狮、白象的巨石。

  顺台阶走到上洞。1986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第八集的黄风洞,就在此拍摄。头顶上方的钟乳石,晶莹剔透,弹指可破,可看到石尖滴落的小水珠。随着时间推移、水分蒸发,碳酸钙慢慢凝结,钟乳便慢慢长大。石壁上有一处天然小泉眼,上百万年前海水从此处打开了一个小缺口,将这里溶蚀出了一个开阔的洞穴,上洞就慢慢形成。

  转到下洞,“梯口”有105级台阶,五层楼深。当年,每天有20名工匠运用“敲锣定音法”,用了10年时间才打通。

  往回走,到了水洞。我们上船,游览120米长的古老地下河。船行前方,突出的岩石好似一条鳄鱼。鳄鱼后是一座静谧的“雪山”,我们听着流水“哗哗响”似冰雪正在消融。右侧的岩石,形似翘首以盼的海龟。头顶星星点点,水面波光粼粼,我和好友仿佛来到了银河天际。“壁堵疑无路,水迥别有天”,转过九十度直角弯,到了二弯。无数小洞洞洞相通、洞洞相连,这些都是地下水冲刷石灰岩形成的,是喀斯特地貌的奇特之处。船继续前行,曲折的河湾、陡峭的悬崖、压顶的天穹,我和好友仿佛身处时空隧道之中。转过三弯,船过“龙门”,水洞就游完了。

  我们离船登岸,到了后洞梁祝文化区。对面石壁上有一“蝶亭”。“英台遗迹认依稀,莫管他人说是非,难得情痴痴到死,化为蝴蝶也双飞”。每年农历3月28日,附近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都赶到善卷山观蝶、踏青、游洞、祈福,这个民间习俗有了“观蝶节”,梁祝文化得以“活态”传承。

  见过了碧鲜庵碑,我们推开“碧鲜园”的大门,“英台修读地,旧刻字犹存。一阁出霄汉,万松连寺门。”坐北朝南的建筑即为英台阁,分上下两层,一层东门匾“书斋”和西门匾“琴室”均为楷书,为祝英台读书和弹琴的地方。二层有匾,楷书“英台阁”,是英台的闺房。门联“落日倚湘竹,洄风傍女罗”,描述了夕阳西下,祝英台正弹琴的美景。东南相望的是“蝴蝶轩”,书匾篆体三字由溶洞开发者储南强之女储烟水题写。

  景区的广场上有梁祝“爱情邮局”,展示中外各地的爱情邮票、明信片、梁祝文创纪念品,集邮30多年的我一看到爱情邮票《梁山伯与祝英台》立马就买,我喜欢这套邮票鲜艳明亮的色彩、清晰的人物线条、栩栩如生的神态。我发现每一枚邮票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服饰,都是右衽大袖长衫,每一件衣衫上都没有任何纹饰,我尤其喜欢5枚邮票中“化蝶双飞”这枚邮票,画面加了透明的七色彩虹,意境被渲染和描摹得美不胜收。

  好友则看到了邓拓1960年游善卷后赋的诗《游宜兴善卷洞》,还作七绝《题祝英台琴剑冢》:“普天儿女哭英台,泪尽相思百代哀。琴剑沉埋心不死,千年封建化尘埃。”

  这次的善卷之游,我与好友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