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

学段融通,紧密合作

小初高共探工程教育一体化实施路径

  4月8日,“一中—南中—通小”工程教育联盟成立暨南长实验中学科学副校长、工程教育教联体专家聘任仪式举行。无锡市第一中学校长陈博、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校长吴旭、江苏省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校长吴萍共同为“一中—南中—通小”工程教育联盟揭牌。

  共同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联盟成立后,三校将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工程教育的深入发展。三校将积极分享在工程教育方面的经验和资源,包括教学资料、教师培训、实践活动案例等,互相提供有力支持。在市一中的指导下,研发适合初中和小学阶段学生的工程教育课程,探索跨学科、跨学段的教学模式,推动工程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和提升。联盟内部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工作坊和研讨会,促进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灵感,共同提升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三校共同开展工程教育公益活动,让更多学生接触到优质的工程教育资源。

  为落实《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聘请江南大学教授王小根、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技能竞赛办公室副主任张俊担任科学副校长,并为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晓军、恩纳基智能装备(无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超、无锡华洋滚动轴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志强等9位专家颁发“工程教育教联体专家”聘书。会上,三校立足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程教育实践成果。

  会前,还举办了“一中·梁溪”工程教育课程联合教研活动,通过“课堂展示+专题研讨”的形式,共同探索中小学工程教育一体化实施路径。“一中—南中—通小”工程教育联盟的成立是梁溪区推进学段融通、协同育人的重要里程碑。未来,三校将依托联盟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资源,构建贯通式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三层次、七模块”课程体系

  无锡一中以工程教育为突破口,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素养,构建了“三层次、七模块”课程体系,形成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共29门课程的立体化培养框架。

  学校创新“三加”教学模式(加实践、加项目、加融合),依托“伟长学院”和“求进科创课程中心”,实施“双导师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打造实践基地,形成“校内探究+校外实践”的育人生态,成为无锡打造“未来工程师”培养高地的重要标杆。

  校本特色的SPACE教育生态

  南长实验中学作为全国“智慧教育”实验学校、无锡市首批“智慧课堂”试点学校,致力于培养“未来工程师”。

  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构建“基础课程—校本课程—研发小组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打造多元科技教育场域。从机器人教学、创客教育到STEM教育、工程教育,学校整合企业、高(职)校、家委会、科协、科技教育专家五方面资源,从群体资源和运行策略两方面优化培养机制,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SPACE教育生态“双轮五驱”模式。

  “普适课程+社团项目”双轨并行模式

  作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共建示范校、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通德桥实验小学始终以“科技创新赋能未来”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以“认知—实践—创新”为主轴的递进式课程体系。依托“普适课程+社团项目”双轨并行模式,学校将工程思维深度融入学科教学,并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创新推行“分层任务群”与“5E教学模式”(探索—解析—迁移—创造—反思),全方位赋能未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