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3位青年教师以“生态+科技”为脉络,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跨学科课程,用英语课堂搭建起人文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对话平台。
影片引出生态哲思
教师胡咪以电影《庞贝末日》片段为引,带领学生沉浸式感受维苏威火山的喷发。通过播放电影片段,她成功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的威力。随后,胡咪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梳理时空脉络,并通过句子排序还原火山喷发过程。这种情境导入与文本解构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在历史灾难叙事中构建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框架。
古城防灾的跨学科启示
教师任梦怡则以古罗马庞贝城的覆灭为切入点,巧妙地将生态科技元素融入课堂。她通过展示火山喷发视频与庞贝遗址影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性。随后,任梦怡引导学生们关注文本中的隐喻,揭示人类文明的脆弱性,并讨论如果庞贝城拥有现代生态科技,能否改写其命运。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生态科技的力量。学生分组研究自然灾害,借助生态科技知识设计应急预案,并撰写“自然灾害生存计划”,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青蒿素里的千年智慧
教师张玉涵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为线索,将《诗经》诗句与青蒿素研发历程串联。她通过展示《诗经》中的诗句,引出屠呦呦与青蒿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张玉涵围绕屠呦呦的科研历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研背后的生态精神。学生深入探讨屠呦呦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科技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将生态科技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深化了学生们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思维。
从庞贝古城的火山遗址到青蒿素的实验室,从文学文本的生态隐喻到防灾科技的实践应用,这堂课以英语学科为载体,构建了贯通人文、历史与科技的多维教学框架。通过语言能力训练与生态议题探究的深度融合,学生不仅提升了跨文化交际素养,更培养了以科技创新守护生态文明的使命感。市北高中“学科融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创新范本。(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