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上海女人真的很特别!”当所有主创说起孙俪主演的这部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蛮好的人生》,都感慨胡曼黎这个角色给了大家很多触动。
剧集将保险业作为主人公职业背景,进而关注到一张张保单背后所代表的不同社会群体,多角度深入探讨医疗、养老、婚姻、亲子、家庭理财等民生话题,将民生故事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展现。
伊结棍,人人称道
这部“含沪量”超高的作品经过6年的孵化和打造。故事发生在上海,39岁的保险从业人员胡曼黎在人生高光时刻突遭竞争黑手,事业、家庭双双遭受挑战,始作俑者竟是初入行的落魄富二代——28岁的薛晓舟,两人几番交手后得知背后真相,逐渐解除误会、联手合作,各自收获事业成功与真我人生。
原本,这部剧叫《三十九二十八》——39岁的胡曼黎遇上28岁的“徒弟”。编剧费慧君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她认为上海女人的厉害不是指外表的那种张牙舞爪,“这种厉害是指无论有多大的难处,她们只会眼泪一擦,先去解决问题,然后像只母鸡一样护着家人。”
于是,观众在胡曼黎身上看到上海女性共有的优点:努力奋进,目标清晰。她毫不避讳对金钱的渴望,直白表达自身欲望,直面需求、避免内耗。剧中,胡曼黎遭遇离婚的沉重打击,然而生活的压力让她无暇自顾悲伤。即便内心千疮百孔,面对客户时,她仍要收起情绪,周全应对。
上海话台词也是该剧一大亮点,孙俪这次贡献了她多年来“含沪量”最高的一次影视剧演出,观众将经常听到她自然蹦出的“上海话”金句。
在导演汪俊看来,适量加入沪语,是在精心设计和研究后的决定。“有时候方言的表达要比普通话更生动,比如戏里说‘拆白党’,我们打字幕的时候找不到相应的普通话翻译,很难直译——它不是指简单的骗子,主要是形容以色相来骗取利益的男性。所以有时候用上海话、用方言是对人物塑造是很有帮助的。”
具体到孙俪扮演的胡曼黎这个角色身上,对谁用上海话,对谁说普通话,同样有讲究。客户是上海人,说沪语能够充分拉近彼此的距离;情绪上头时,她说上海话更凸显人物的心态,“特别冲的时候,她会本能地冒出上海话。对情绪表达的准确度来说,方言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咪道嗲,三碗馄饨
《蛮好的人生》将海派风情充分融入剧中的美术置景、生活细节等各个环节之中。在100多天的外景拍摄期间,剧组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探寻了86个风格不一的上海城市空间。镜头里不仅有全世界观众都熟悉的“陆家嘴三件套”,还有充满烟火气息的松江兰桥菜场,定西路上的网红餐厅等,从繁华气派的摩天大楼、金碧辉煌的CBD商场,到充满烟火气的石库门弄堂、文艺浪漫的梧桐区咖啡馆,通过一个个镜头展现上海的千姿百态。
“整体城市风貌既时尚又古典,非常丰富”,汪俊形容上海是一座怎么拍画面都好看的城市,“从视觉上来讲,上海是一个非常好拍的城市。《蛮好的人生》取的很多景,让我拍得很舒心,我相信所有的导演都会特别喜欢拍上海。”
剧组在上海的拍摄经历,不只是完成一部作品,更是一场深入体验城市生活的旅程。定西路的网红餐厅成为剧组难忘的打卡点。拍摄间隙,只要导演一声“咔”,整个剧组便开启美食之旅,挨家品尝网红餐厅的美味。有人曾连吃三碗荠菜馄饨,老板娘看大家那么爱吃,准备再端上一碗,可是这次大家是真的吃不下了。
是生活,不是“爽剧”
《蛮好的人生》并不只满足于呈现“好看的上海”,而是用故事主线与人物设定讲述海派的精神气质。制片人张玲燕表示,以上海这样的金融城市为背景做保险题材,对行业的呈现会更精准。“上海老百姓对保险的认识、判断和使用,都能体现出城市的金融气息。”
在选择行业切入点时,保险行业吸引了编剧们的注意,“保险行业看似低门槛,但它的职业天花板很高,这就能写出传奇性。同时可以以保险为基调,串起每一个家庭的故事,通过保险去写这两个人物,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相互的治愈。”
真正开始采风、下生活、写故事,主创又不拘泥于行业,更侧重于人的生活。导演汪俊创作过《小别离》《小欢喜》《玫瑰的故事》等一系列都市题材作品,他坦承很多话题这几年都已经“拍得差不多”,“无非就是婚姻或是亲子、代际关系,以及教育问题、养老问题,这些话题在影视作品已经出现了很多年,很多剧本都大同小异”。
在汪俊眼中,《蛮好的人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爽剧”,而是用温暖、诙谐的现实主义手法去化解人生中的苦难。开拍前,孙俪问过他,到底应该怎么定义这部戏?“我说不要定义,职场就有职场的局限,家庭有家庭的局限,两者的融合可能就是《蛮好的人生》,是互补的。人物有成长,如果没有家庭给它来做一个后盾,用家庭作为一个土壤,很多东西就不真实了。”
(新民晚报 新闻晨报,图片来自剧方公开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