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年,是一座城市最蓬勃的力量。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被单一身份所定义,而是在热爱驱动下,跨界探索,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无锡全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1万人、大学生10.2万人,连续六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两年跻身“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十强”。在这座与青年“双向奔赴”的城市里,一批来自不同行业的青年,正用他们的方式把奋斗写进日常,把热爱绣进现实。
一寸丝线,绣出大千世界
阳光透过绣房的窗户洒进来,照在孙裕玲的指尖。她低头凝神,一根细如发丝的丝线在她掌间翻转穿梭,落针如画,勾勒出花鸟虫鱼的灵动神态。她沉静专注地坐着,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连眼睛都不舍得多眨一下。
28岁的孙裕玲,是“无锡精微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原本学的是航空乘务,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接触,让她把兴趣变成了职业,从此一头扎进了针线世界。她常常和社团成员一起缝制衣裙。
2015年,孙裕玲正式拜入市级非遗传承人鲍文姬门下,走上了系统学习精微绣之路。这门技艺要求极高,针脚比头发还细,一幅作品动辄成千上万针,考验的是心性与耐力。她常说:“绣精微绣,先得沉得住气。”
但孙裕玲不满足于做“博物馆里的守门人”。她开始大胆创新,将油画的浓烈、漫画的活泼融入绣作,尝试透视技法、改良装裱工艺,设计出一系列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绣品:有小巧别致的熊猫车挂,也有能摆进年轻人书桌的插画绣框,还有可穿戴的潮流抱枕和徽章。她说:“精微绣也可以很潮。”
她的创新不仅收获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也赢得了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凭借在题材、表达和传播上的不断突破,孙裕玲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
“精微绣讲究的是‘微中见大’,其实跟青年成长很像,保持热爱,一针一线地坚持,才能绣出属于自己的大世界。”孙裕玲说。
茶香里,走出一条乡村振兴路
清晨五点,薄雾尚未散去,宜兴太华镇的茶山间已是一片忙碌。90后姑娘李镒嘉,背着直播设备,踩着露水,穿梭在翠绿的茶垄之间。手机镜头里,她一边俯身采摘嫩芽,一边向屏幕另一端的观众介绍着家乡的新茶故事。
作为江苏乾元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宜兴乾红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镒嘉从小在茶园长大。2016年,她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投身茶产业振兴。“农业是一个可以做百年的事业,越做越有成就感。”母亲的一句话,让她坚定了扎根乡土的决心。
她深知,“茶二代”更要学会讲好一片叶子的故事。面对传统茶产业市场单一、渠道受限的现状,她率先推动企业三产融合发展,细分出乾红早春茶、黑色食品等四大板块,打造乾红文旅和乾红电商新布局。
2021年起,李镒嘉亲自上阵直播带货。面对最初直播间寥寥无几的观众,她不气馁,每天调整脚本、优化镜头画面、反复打磨话术,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凭借对家乡的了解和对青年消费群体的敏锐把握,她迅速积累了10万粉丝,带动农特产品销售超50万元,并点对点帮扶89位妇女就业,举办电商培训200余人次,成为公益助农的生力军。
除了电商破圈,她还将茶园打造成新型文旅体验地,推出采茶制茶、亲子挖笋、茶旅旅拍等丰富活动。茶园成了打卡胜地,李镒嘉领导的创意团队也连续在省赛、市赛中斩获创业创新大奖,辐射带动16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李镒嘉先后获得“江苏好青年”“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无锡市最美新型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李镒嘉说,“我们这一代,要让乡村重新生机盎然。”
智造先锋,用创新点亮未来
在无锡国家高新区,一座座智能制造车间正日夜运转。而在其中一间实验室里,张锐正俯身调试一台新一代灵巧机器人系统,屏幕前的代码随着操作快速跳动。
“它不仅能抓取,还能判断。更像一只‘有意识’的机械手。”张锐介绍道。他是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博士,现任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从科研到产业,他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十余年,始终以一名技术人最朴素的方式,推动着技术向产业落地。
做科研不能急。张锐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怕失败,就怕浮躁。”有一次,为了测试一款柔性夹爪的力控算法,团队在实验室连续奋战数十天,模型调试一次次被推翻又重构,直到半夜才找到最优解。
近年来,他主持横向项目7项,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银奖。他还主编出版了《智能机器人导论》教材,致力于把一线成果转化为培养青年工程师的“第一课”。
在张锐看来,智能制造早已不只是机器替代人的体力,而是在替代中延伸人类的思考力。“机器人会思考、能适应、可协作,那才是真正的‘智造’。”他说。如今,他正带领团队攻关下一代灵巧操作平台,服务于新能源、半导体等高端装备领域,目标是打造更高效、更柔性的“未来工厂”。
(晚报记者 陈怡迪/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