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伟明 文 |
与一位来自京城的新闻界前辈闲聊。这位前辈退休前是国内知名记者,作品很多,即便现在,也依然行走不息,笔耕不辍。回忆往昔岁月,他颇为感慨地说道:“想起年轻时很多时间用在喝酒玩乐上面,真是不值得。这时间用来读书多好!如今年纪大了,反而常常感到以前读书太少,现在读书的时间根本不够用。”
对此,我深有同感。自从过了45岁,我就觉得,心态悄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喧嚣热闹彻底失去兴趣,对不着边际的幻想常常一笑了之,反而对读书写作之事越来越较真。尤其是过了50岁,更是觉得时不我待,想做的事,再不抓紧时间做,以后就更加可能做不成了。
这几年,我的写作量明显比以前增加。特别是去年,一举达到数十万字,创了新高。在专业写手眼里,这个数字也许不值一提,但须知我只是个业余写作者,而且工作上各种事情应接不暇,白天基本忙忙碌碌,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或写作。
一动笔就知道读书很不够。写作是对学习的一种检验,尤其是写长篇小说,词汇需求量太大,对知识面的要求太广。这时就深切地感到,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太多了。于是特别羡慕那些才华横溢的人。看人家下笔洋洋洒洒,故事浑然天成,一切如有神助,真是不服不行。这其中固然有几分天赋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下了苦功夫读书,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动笔时更恨当年读书太少。然而,时光不能倒流,年轻时不知读书的重大作用,待得明白时,往往已不再年轻。这就是人生的尴尬。
即使不写作,在处理其他问题时,读书的多与少,也会体现较大的区别。读书使人睿智。真正有文化的人,做事不会失水准。而读书少的人,做事往往缺乏系统思维、全局意识。而读书多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阅历的不足,经验自然丰富多了,心思自然也更缜密。
年轻时缺乏读书的紧迫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总觉得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于是,很多计划都搁置着,甚至书早就买回来了,但就是没有去翻看。哪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时光是以加速度前进的,年纪越大,越觉得时间跑得快。终于,一晃间,昨日已远。这个时候才知道,逝者如斯夫,很多东西已经无法重来了,美好的读书时光只剩下一个尾巴。
最近这些年,我在这方面的体会尤其明显。蓦然回首,才发现当年想看的书,还有很多根本就没看。而年轻时酝酿的写作计划,也是欠账多多,相当一些已经时过境迁,根本不可能实现了(比如,十多年前曾经想过写一部反映晚报都市报记者生涯的长篇小说,如今晚报都市报已停得差不多了,即使还在支撑的,也早就今非昔比)。那些没有时效性的设想,也因为精力有限,难以完成,只能“老大徒伤悲”。
读书的乐趣,只有常进书山览胜、常下书海遨游的人才能领略。再美好的风景,如果你无缘一见,也就谈不上任何感觉。正因为如此,年轻时曾经爱好读书但马力尚未开足的人,年纪大了之后,便会更加感到读书还是要在年轻时打下基础才好。年纪大了,受到身体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读书当然不如年轻时便利。至少,记忆力衰退是不争的事实,视力下降是不可逆的形势,还有颈椎腰椎等等都不愿意和你配合了,真是无可奈何,嗟叹多多。此时读书,事倍功半。
唐代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可谓妇孺皆知。诗中说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小学生都背过这首诗,但他们能深切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吗?我看未必。至少,感触不会太深,因为没到那个时候。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别人的教训,旁观者未必会往心里去。只有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才有了切肤之痛。为了避免重复这种感叹,在此再次提醒年轻的朋友们,“白首方悔读书少”,现在开始就要合理安排好阅读时间,让自己年岁渐长时少几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