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无锡是吴文化发祥地,自周代南音、魏晋清商,至唐宋词乐、明清昆曲,丝竹管弦从未停歇。古琴的幽邃、琵琶的铿锵、十番锣鼓的热烈、道教音乐的玄远……多元音律在此交融,汇就了一条“无锡音乐脉络”,从古典乐坊到街头巷尾,也孕育出了无数音乐才子与传世佳作。
音乐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流动的基因与情感。《乐见无锡》专栏将循着吴地三千年的乐脉长卷,探秘鸿山遗址的钟鸣遗响,追寻东林书院的弦诵余韵,聆听民国街头的摩登留声和数字时代的活力吟唱……听见江南最深的“告白”。
“我有一段情呀,唱拨拉诸公听”,开口一句吴侬软语,道尽了江南小调《无锡景》的情感底色。而这段耳熟能详的旋律,以俚俗之语,延续了乐府诗“缘事而发”的传统,将吴地的烟火气凝练成歌,并带着百年未变的“一段情”,在无锡代代相传。
魏晋遗韵 吴声袅袅“歌其地”
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无锡音乐传统可追溯至魏晋时期。《乐府诗集》中“梁溪水,吴都风”的诗句,暗合着无锡也有“以歌咏志”的文化传统。彼时,吴地百姓“歌其地”蔚然成风:农夫在稻田中即兴唱丰收,船夫于运河上随波吟棹歌,茶馆里三两句闲话家常,皆成曲调。这种“无谱无词,即兴而歌”的传统,恰如《子夜四时歌》所言——“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随口哼唱的曲调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浑然一体。
早期的《无锡景》没有固定歌词,全凭歌者即兴唱作,“以曲载事”的方式,让民歌成了一部流动的地方志。而关于旋律的发端,也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北方时调《侉侉调》。江南文人以其为“外壳”,填入吴地风物之“灵魂”,形成了“一曲多用”的现象。正如《探清水河》《卖油郎》《照花台》等北方小曲借用《侉侉调》的基本旋律一样,《无锡景》流传至江南,便笼上了太湖烟雨。
民国风华 小调里的“大时代”
1921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一张黑胶唱片,让《无锡景》走出了茶馆、码头。署名“湘林四小姐”的演唱者身份成谜,但其清丽婉转的嗓音,却让这首市井小调如一扇窗口,让全国的听众听到了无锡的韵致。1929年,上海宏文图书馆出版的《时调曲谱大全》,则让《无锡景》有了明确记载。
1934年,民国版无锡的“城市宣传曲”横空出世——无锡滩簧艺人王美玉用一曲《改良无锡景》,将当时民族工业产值跃居全国前三的工业化城市无锡,再次推向全国。歌词中唱道:“面粉厂、布厂、纱厂和丝厂,乡下女工喷香水赶时髦”——荣氏家族的面粉帝国、运河畔轰鸣的纺织机械、摩登女工的身影……无锡城市发展的缩影在曲中流转,恰似一部“有声地方志”。
自此,《无锡景》的传播愈发深远。革命先驱瞿秋白也曾借用其曲调填词创作,唤醒民众抗日救亡意识。1994年录制的《无锡景》,带着鲜明的江南吴地特色和优美旋律,风靡全国……
经典重塑 百年传唱的“一段情”
如今,《无锡景》早已打破民间小调的传统界限,融入锡剧,写入流行歌曲……不同的调式、曲式、节奏,传递给听众不一样的心情和感受。
锡剧演绎中,它可以化身剧情催化剂,音乐、唱词与人物的悲喜交织一脉相承。锡胡演奏家朱小川解释:“锡胡的音色,可以模仿人的声腔。‘我有一段情’的曲调流淌,观众听到的不仅是才子佳人的爱恨,更是无锡人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
流行音乐人用电音重构旋律,赋予民歌数字化的新生;2025年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的《无锡景 家国情》,新词翻唱,让“我有一段情”成为流量密码;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秦淮景》借《无锡景》曲调泣诉家国殇……
激昂的,舒缓的;欢快的,柔美的;民间的,高雅的……从口口相传到记载成谱,众口多词中,总有“一段情”,爱的都是一座城。《无锡景》在时代的蜕变中,最终化作一座城的文化基因。
(晚报记者 李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