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二泉月·文学

忆祖父薛明剑

  | 薛中成 文 |

  我的祖父薛明剑(1895—1980),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他的一生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紧密交织,如同深深扎根于此的大树。在我们家族心中,他是温暖的长辈,以言传身教指引后辈;于无锡而言,他是踏实的耕耘者,在实业、文化、教育领域深耕不辍,留下诸多足迹。

  祖父是东林学堂的学生,年轻时满怀热忱,17岁投身学生军参与讨伐封建军阀的斗争,随后加入同盟会,在时代变革中勇敢前行。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回到家乡,继续心系教书育人的工作。担任泰伯市第一小学校长时,不仅用心教学,还将比自己小13岁的四弟薛萼果(孙冶方)接到学校亲自教导,这份对家人的关怀与对教育的责任感,成为他一生坚守的底色。

  在文化传播方面,祖父在无锡是先行者。1919年他与祖母李钟瑞创办《无锡指南》,当得知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刊名时,全家人都倍感荣幸。这份刊物如同无锡的名片,将家乡的古韵今风、实业发展等展现给世人,一出版便广受欢迎并多次再版。我小时候翻看泛黄的书页,仍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对它的喜爱。1923年的《无锡杂志》更是他深耕地方文化的心血结晶,不同主题的专号记录着无锡的发展变迁,他还借助杂志在申新三厂开展 “劳工自治区” 实践,努力改善工人生活,这种理念在当时尤为超前。

  祖父对教育的热爱贯穿一生。1947年他参与江南大学筹建并担任校董,在学校发展的关键节点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1948年底,江南大学董事长荣一心意外离世,校长职位空缺时,祖父与荣毅仁先生赶赴上海,为确定合适人选奔波多日。家中长辈常提及,为充实师资,祖父将在复旦大学任教的长女、我的大姑薛禹谷引入江南大学。大姑不仅以扎实学识和严谨教风赢得赞誉,更以地下党员身份组织学生运动,为无锡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他对晚辈教育的关切从未因年事已高而减少。我高三那年,70岁的祖父仍专程去上海教育书店为我选购数理复习资料并寄来信件鼓励。在他的影响下,家族深知教育重要性,后辈们皆努力奋进:父亲薛禹言深耕化工领域,1956年任无锡市第一工业局化工科科长,并作为市人大代表先后六次参加市人代会,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大姑薛禹谷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所长;三姑薛禹润参与创办招商银行;四叔薛禹胜成为工程院院士;四姑父汪德方任职华能集团董事长;长兄薛中川是造船学界优秀教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更有诸多小辈在教育、科研等领域取得成绩,成为高级教师、教授、研究员或获得博士、硕士学位。

  今年是祖父诞辰130周年,回望他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他在无锡的土地上,以实业奠定城市根基,以文化守护精神家园,以对教育的重视培育人才。他 “愿以文字为舟,破浪前行”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他是家族的骄傲,也在无锡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其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前行路上不懈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