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课堂是什么模样?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正在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近日,梁溪区教育局联合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举办的2025年“AI重塑课堂·数智创新育人”全国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研究观摩活动(梁溪站)及人工智能教育装备展览活动中,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近千名教师,切身感受梁溪教育以人工智能重塑课堂的创新实践。
大咖现场划重点
活动现场,我国人工智能和教育领域的专家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论与见解。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黄荣怀教授作“迈向数字时代教学变革的基本理论——数字教学法”专题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袁莉教授作“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形态重塑”主题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唐江澎结合热点就“给AI时代的学生画像”进行了汇报。
在黄荣怀看来,当前教育技术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无人区”,既面临挑战也蕴藏机遇。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为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提供了新可能。唐江澎认为,AI技术的引入为教育带来了潜力与挑战,促使教育体系探索更加个性化、高效的学习方式,教育应当关注人本身特质的发展,比如创造力、高贵品质等。“面对AI,我们不该防,而是让学生提升使用AI的能力,用它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构思、写作、语言表达和文字使用等能力,用它实现个性化学习。”唐江澎建议在场教师今年暑假可以向学生布置3类暑假作业:绝对不能用AI 做的作业、借助AI完成的作业、做完后能让AI为学生讲解的作业。
6堂课超级精彩
当天,来自北京、湘潭和无锡的6位中小学教师代表,分别展示了语文、英语、科学、物理等学科中,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看看用AI生成的桥梁调查报告和同学们调查的有何不同……”在无锡市东林中学物理教师贾晨旭名为“桥梁调查与模型制作”跨学科实践课中,“裸眼3D”的虚拟VR技术、“即梦AI”的图像处理技术等,让课堂变得更多元。贾晨旭介绍,课前到课后AI的运用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和他的教学能力。
现场,梁溪区教师的精彩呈现引发关注。无锡市滨河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支骏烨,在课上引导学生借助多种AI工具打开个性化的实践探究过程,在人机对话中提升语言实践品质;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的英语教师陈辉运用UMU动态调查、未来邮局App等智能工具进行学情诊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内化,推动英语教学创新;无锡市五爱小学的科学教师陆一丹在课上借助VR技术创设情境,运用AI词云、智能体互动、豆包绘图等多种AI工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跨学科能力。
新装备各显神通
活动中,“人工智能教育装备展览”共有27家科技企业设立展位,集中展示AI赋能教育的前沿成果,吸引了观摩老师的目光,纷纷上前咨询、体验,感受着教育与技术的同频共振。
一位来自浙江的教师感兴趣地与参展单位深入交流。“他们开发的课件很适合小学科学课,比如课件中能够立体、真实地呈现并明显标注凤仙花的花、叶、根等,一目了然,利于学生理解。” 一家参展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十分看好人工智能产业在梁溪区的发展,希望有机会与梁溪区合作,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
“作业太多了,我不想写……”“你知道吗,每次你觉得困难的时候,都是成长的机会!让我们一起找个好玩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分段完成……”一个AI心理小站中,体验者络绎不绝。体验者和屋内屏幕上设置智能体对话,获得安慰,释放压力。采访了解,该心理小站在南湖小学投放一个月以来,收获了来自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积极、正向反馈。“这个小站在我们学校叫‘小璇聆心’,是学校打造的AI心理空间。孩子们喜欢在课间、午休、放学后到小屋和智能体说话,获得满满的正能量。”该校党支部书记金晔说。(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