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国内首个!新品种通过单季稻与连作晚稻双国审

“浙大嘉锡优610”实现稻农增收梦

  本报讯(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 昨天,记者采访获悉,由浙江大学与无锡哈勃生物种业技术研究院等联合选育的“浙大嘉锡优610”,继2022年底作为单季稻通过国审后,又于7月1日通过长江中下游连作晚籼稻国家审定资格。目前,这是国内首个通过单季稻与连作晚稻双国审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有望实现多区域、多场景种植,实现稻农增收梦。

  剥开稻壳,这粒看似普通的种子实则藏着多重“超能力”。作为优质籼粳杂交超高产水稻,它不仅出米率突破72%,更能在储存半年后仍保持新米般的口感。在无锡锡山区连续三年的试种中,其亩产量比常规品种高出100公斤以上。更令人欣喜的是,其大面积种植亩产可达750公斤以上,较无锡地区现有品种增产150公斤以上,按此测算,稻农亩均增收至少400元。

  “去年,两次台风加极端高温,普通水稻亩产只有八九百斤,‘嘉锡优610’照样结出1400斤!”无锡农户的赞叹道出了该品种的硬核实力。这种籼粳杂交稻兼具籼稻的适应性与粳稻的优良品质,在去年极端天气中用优异的抗倒伏和耐高温能力,赢得了种植户们的信任。

  良种诞生的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发。水稻杂交育种素有“周期长、壁垒高”等难点,籼粳杂交稻更是育种界的“硬骨头”——杂交不亲和、制种产量低等。无锡哈勃生物种业技术研究院总经理汪庆介绍,研究团队借助水稻高效花药培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创制数万份材料,聚合优良基因和性状,终于让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得以充分释放。“既要利用亚种间的优势,又确保品种适合更多水土。”汪庆道出育种关键。

  记者了解到,研发出的稻种需省级或国家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品种进行综合试验(米质、抗性、产量等指标考核评价),通常要3—4年时间。通过考核后才可以推广种植,主要是为了保证品种推广后的安全性。截至7月9日,查询国家水稻数据库可见,同时通过单季稻、连作晚稻的双国审品种,“浙大嘉锡优610”仍是独一份。

  目前,“浙大嘉锡优610”的推广之路越走越宽,将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等地扎根。研究团队表示,将持续推进研发推广,让更多良种在更多田野绽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