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作家 黄鉴中
黄鉴中,无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副会长、无锡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除著有《中国酒店管理模式》《第五颗星》等专业类作品之外,也有散文集《南来北往》《在路上》出版。
他的足迹遍布国内外,身份跨越酒店管理、书画艺术与文学创作。故乡的潺潺河流与世界的浩瀚海洋相互交织,管理者的理性与书画家的感性相辅相成,凝聚成了他文学创作里的独特视角。
墨色启蒙 写作是思考的阶梯
“书法是人的‘长衫’,写作是说给远方亲人的语言,知识是登上成功的阶梯。”六岁那年,当黄鉴中第一次握起毛笔临帖时,父亲的这句训导便如墨汁渗入宣纸般浸透了他的生命。笔触尚为稚嫩,目光却已经在《梦溪笔谈》《古文观止》的文字间穿行,“那个年纪肯定是看不懂的,但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黄鉴中回忆道,随着年纪增长,读了几本家里的藏书,算是有了点知识和文字的积累便急于“显摆”。中学时代,作文习作便成了他最初的创作试验场。
“那时人人都是文学青年。”黄鉴中笑言,那种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看”的兴奋,作文时常被老师鼓励的“虚荣”,都潜移默化地催生着自己的写作萌芽肆意生长。大学时期,他沉醉于顾城诗中“小巷,曲曲弯弯”的江南意象和徐志摩的浪漫吟咏,领悟着季羡林《清塘荷韵》中清淡而深刻的文字和《包法利夫人》里西欧小说的幽默语言与比兴手法……“文学需要这种审美情趣与深远思想,”黄鉴中说,“明清散文的淬炼之美,至今是我语言的标尺。”
行万里路 书写有温度的文字
黄鉴中生于无锡,却如同一尾从小河游向大海的鱼,早年求学便离开故土,后来工作的轨迹将他带向更多彩的远方。“离开了故乡,才更懂得故乡。”黄鉴中坦言,行万里路亦是读万卷书,自己创作的灵感就是来源于生活经历。
在江西婺源,层叠的粉墙黛瓦与青山绿水扑面而来,他惊叹“眼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画”,于是巧妙地将绘画的构图与意境融入散文创作中,写就了充满画意的《水墨婺源》。在海南,他目睹当地中秋放水灯祈福的习俗,这份异乡灯火点燃的乡愁,凝结成文字,被赋予了温度与重量。驻足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他侧耳倾听古老的黄河奔腾的几千年历史与路程,于是写下了充满哲思与自然灵性的《倾听水间物语》。每一次远行后的回望,都让故乡的轮廓在对比中愈发清晰深刻。
黄鉴中的作品既写故乡,也写他乡。“我常常怀着一颗帮助别人的心出发,回来却发现收获最大的是自己。”黄鉴中感慨,行走,拓宽了视野,也深化了对生命与故土的认知,成为他笔下“有温度的文字”不竭的源泉。
跨界交融 拖着“他们仨”过一辈子
黄鉴中的“身份标签”多元得令人惊讶:资深酒店管理者、书画研习者、作家。在常人眼中,酒店管理的严谨理性、书画艺术的美学追求与文学创作的感性抒发,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他心中,这三者并非割裂,而是亲密对话、互相滋养的“仨伙伴”。
“在一定的高度,他们是相通的,每每遇到困惑与选择,‘他们仨’就会一齐来商量。”黄鉴中解释,酒店在他眼中不仅是服务场所,更是“阐释情绪价值的地方,也需要审美”;书画的审美积淀与文学的情感捕捉能力,无疑为酒店空间注入更深层的人文温度;反哺文学创作的,则是酒店管理职业带来的丰厚阅历与多元视角。“我决意要拖着‘他们仨’过一辈子,结果回来发现,是‘他们仨’带着我过了一辈子有质量的生活。”
“想明白了,可能就不去想了。但写下来,就完全不同。”他认为文学的核心在于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视角和独具魅力的语言。“书法表达的最高境界是草书;绘画则是泼墨;文学,也许是小说。”黄鉴中正计划在散文的积累上,向小说领域进发,期待以更宏大的叙事框架,更“尽兴”地表达。
(晚报记者 李昕昕/文 李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