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童年摸河蚌

  | 王金大 文 |

  酷暑难耐,我沿着绿树成行的河岸行走,微风吹来,凉爽爽的,童年在河里捕鱼捉蟹摸河蚌的情景犹在眼前。

  儿时,村前的小河,东头连着山涧,涧水淙淙流入河内,河水静静地向西流淌,经过四面环水的芦苇荡,小河在这里拐弯向北,连接钟张运河。河岸上,柳树枝繁叶茂,杨树郁郁葱葱。春夏秋冬,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小河以它的宁静和美丽,为村民提供纯净的河水和优质的食材。

  夏日,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小河敞开胸怀,无偿接纳我们去戏水纳凉,捕鱼、捞虾、捉蟹、摸河蚌,把小河搅个天翻地覆。其中,收获最多的是摸河蚌。顶着木盆,带着绳子,到河边把木盆往水里一扔,光着屁股跳入水中,绳子一头系在木盆上,一头系在腰间,酣畅淋漓地潜下去,凫上来,享受着水的清凉,享受着自由与畅快。

  那时,河里水草丰茂,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草间闲游,食鱼鸟在河面上盘旋。河蚌有大有小,大的生长在深水区,小的生长在浅水里。年龄小些的孩子,只能在河边摸,摸到的是壳厚肉瘦的小河蚌和螺蛳。年龄大的喜欢在水深些的区域用脚在泥里踩踏,踩踏到的河蚌体型大,蚌体大多埋在淤泥里,人需潜入水中,用手将河蚌抠出来。有的河蚌体型大,入淤泥深,一次抠不出来,需凫上来换口气再潜下去抠,这样的河蚌大的有3—4斤,蚌壳可放在粮缸里当量具掏粮食。有经验的孩子,一下午能摸上一木盆。

  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非常艰苦,吃上一次鱼或肉要回味好几天。用蚌肉改善伙食,只费功夫不费钱。烹饪河蚌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用刀把蚌壳撬开,取出蚌肉,然后去掉不能食用的部分,洗干净,剁成小块,放些许碎盐拌一拌,用清水冲洗,去腥去杂。条件好的人家会买来猪肉,切块下锅熬油,条件差的用素油,放入姜蒜等调料爆香,然后倒入蚌肉翻炒,蚌肉不易烂,需加水煮一段时间,然后放入豆腐或青菜煮熟,满屋香气四溢。食物匮乏的年代,能吃上这样的蚌肉大餐,满嘴留香,回味无穷,是最幸福不过的事了。

  记得那年,八月秋旱,芦苇荡周围河底朝天。我戴着草帽,赤膊短裤,在泥沼里捡河蚌,捡起的河蚌放入篮中。不一会儿,头上、脸上、身上都沾满了污泥。我全然不顾,篮子满了,将河蚌倒在滩地上继续捡。那次我捡的河蚌特多,无法拿回家,让人带信让祖母来帮着拿。第二天,祖母把河蚌拿到集市上去卖,竟然卖了不少钱。整个八月,我不是泡在河里摸河蚌,就是在河滩上捡河蚌,祖母也多次去集市卖河蚌。开学时,她用卖河蚌的钱给我买了新书包。

  童年摸河蚌的事记忆犹新,祖母卖河蚌也历历在目,她已去世40多年,挺想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