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蠡湖再迎“生态补给”

夏季净水生物增殖放流启动

  本报讯(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7月30日上午8点半,在蠡湖国家湿地公园游船码头,一尾尾鲢鳙夏花顺着直径10厘米的软管流进栈桥边的周转箱,经称重后被抬至水边倾倒入湖中,银鳞闪烁的鱼苗入水瞬间,激起一圈圈涟漪,迅速融入蠡湖的怀抱。这是继今年3月之后,蠡湖年内第二次大规模净水生物增殖放流现场,金城湾公园水域也首次同步启动净水生物投放,标志着无锡“以渔控藻、以渔净水”的生态治理实践进入精细化推进阶段。

  此次放流在宝界公园与金城湾公园两大水域同步进行,总计投放鲢、鳙3.9吨约310万尾,螺、蚌8.7吨,它们将构成一支庞大的“水下净水军团”。从投放清单可见,宝界公园水域承担主要投放任务:鲢夏花2.4吨、鳙夏花1吨、铜锈环棱螺2.4吨、三角帆蚌5吨;金城湾公园水域则投放鲢夏花0.5吨、铜锈环棱螺0.5吨、三角帆蚌0.8吨。“这样的点位分配是基于水域特征精准测算的结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生生物资源研究室副主任匡箴说,宝界公园水域开阔、水深适宜,适合大规模鲢鳙集群生长;金城湾作为近城封闭水域,螺蚌等底栖生物的投放能更高效改善沿岸水生态。

  自2023年开始,五湖渔业和淡水中心联合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在每年的3月和7月投放每尾重500克和100克的鲢鳙鱼苗,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500多万尾、180吨左右。“今年5月的水质数据监测显示,蠡湖总磷、总氮较上年分别下降50%、64%,综合营养指数降至45.70,达到Ⅲ类水标准。但作为主要限制指标的总磷仍需持续管控,这也是此次放流的核心动因。鉴于鲢对藻类的控制效果稍好一些,我们也将鲢鳙比例调整成了3:1。”匡箴介绍。此外,7月水声学监测数据显示,蠡湖中鲢鳙密度约为70公斤/亩,达到了鲢鳙控藻的合理范围。“这次新增的3.9吨苗种将与后续监测性捕捞形成动态平衡,年底蠡湖鲢鳙存量预计将稳定在525.52吨的合理密度。”

  此次放流恰逢金城湾水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完成之际,结果显示该水域鱼类普遍偏小,鱼的密度为蠡湖的1/3。因此,此次放流为该水域分配了0.5吨鲢夏花和1.3吨螺蚌,将针对性提升该区域的生物控藻能力。这种“监测—评估—投放—反馈”的闭环机制,让蠡湖生态治理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调控”。之后,淡水中心将持续追踪苗种成活率与水质变化,为城市内湖的生态修复继续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