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台风“竹节草”,城市防汛能力迎来“数字时代”的全新挑战。从警报响起到道路畅通,仅用30分钟,一场与积水的“极速赛跑”正在城运中心与各部门协同合作下上演。这样的速度与默契背后,是397个“电子哨兵”24小时不眠不休的感知、23家单位打破壁垒的秒级联动以及一套“看得见、想得远、管得住”的“数字防汛网”在默默守护。
“梁溪区通扬路与沁扬路交界处积水严重,请快速处置。”7月30日,一条险情信息在数字治理指挥中心联盟联络群弹出。梁溪城运随即协同市政抢险人员快速完成抽排作业,30分钟后道路恢复通行。这“加速度”退水的背后,是23家市级单位(部门)组成的数字治理联盟在发力——它在不改变现有应急架构的前提下,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了跨层级、跨区域的快速调度。据介绍,台风期间,无锡市城运中心作为中枢,与市委网信办、防汛办、公安、市政、消防、城管、气象及各市(县)区城运中心等部门密切联动。接到气象预警或监测到汛情隐患后,中心通过社情民意速办平台,迅速派发工单和预警单至相关单位处置并汇总结果,推动城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解决”转变,共同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截至目前,中心已提级速办工单28件,发布预警单17次。
走进无锡市城运中心大厅,数字大屏上巨大的“城市积水点地图”实时跳动着397个隐患点位数据,485路视频监控覆盖常规积水区域。18个隧道、6个山体点位等高危区域实行24小时不间断视频轮巡。这张由397处监测点织就的“数字天网”,能通过“秒响应”“内涝监管平台”等系统,实时抓取雨情、水情、路况,让任何积水征兆都难逃“城市大脑”的感知。市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旦系统发现路面积水超阈值,警报会立即通过联盟联络群推送,推动汛情防控从事中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测预警。
(毛岑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