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茶香里的振兴密码

  | 刘于越 文 |

  清晨,群山还浸在乳白色的薄雾里,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我跟随父亲沿着新修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车窗外,黛青色的山峦层层叠叠,碧玉般的茶园依山就势铺展,令人赏心悦目。

  父亲粗糙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方向盘,感慨道:“记得小孔刚毕业那会儿吗,多少人说他读书读傻了,放着上海的锦绣前程不要,偏要回这穷山沟种茶叶。”

  那时的画面仿佛仍在眼前:2019年的夏天,蝉鸣撕扯着闷热的空气。作为一名985高校的工商管理硕士,小孔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某跨国公司的offer。但就在临行前夜,他独自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那些低矮的土坯房,想到乡亲们佝偻着腰在板栗林里劳作的背影,想到周阿婆家漏雨的屋顶……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长得足以丈量一个年轻人的赤子之心。

  2020年寒冬,逆行返乡的小孔站在四处漏风的村委会,呼出的白气在眼镜上结了一层薄霜。他用冻得发红的手在土地流转协议上签字时,村民们哄笑起来,有人打趣道:“小孔啊,你这文凭怕是要泡在茶汤里喽!”老支书默默递过一杯热茶,茶汤浑浊,杯底沉着几片粗老的茶叶:“娃啊,这茶叶能卖出金子价?”

  谁曾想,仅仅五六年光景,这个揣着硕士文凭的年轻人,真的在贫瘠的黄土地里种出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茶树枝丫间挂着的不仅是嫩芽,更是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我们的车刚停稳,便撞见茶山上人影绰绰。那个穿着运动鞋踩在泥地里的身影,正是我们要见的小孔。他正手把手教茶农给新栽的茶树修枝。阳光穿过茶树的间隙,在他晒得黝黑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刘老师,可把您盼来了!”见到我们,他小跑着迎上来,运动鞋上沾着新鲜的泥土,“昨天刚接到上海客商的有机茶订单,正组织乡亲们抢摘头茬春茶呢。”他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指甲缝里还留着茶树的青绿色汁液。

  跟随小孔穿过茶园,科技兴农的印记随处可见:智能气象站的金属杆在阳光下闪着冷光,电子屏上跳动着实时温湿度数据;技术员掏出手机轻点App,无人机便嗡鸣着掠过茶梢,喷洒的生物制剂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土壤墒情监测仪深扎在地里,像一个个忠实的哨兵。山脚下的民宿群白墙黛瓦,与青翠茶山相映成趣,几个金发碧眼的留学生正跟着村民学炒茶,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惊飞了茶树上栖息的画眉。

  在民宿的咖啡厅歇脚时,我们遇见了正在整理茶具的周阿婆。她原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丈夫早逝,儿子在外打工多年。如今她粗糙的手指正灵巧地摆弄着精致的茶具,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她银白的发丝上镀了一层金边。

  “多亏了小孔这孩子,”老人给我们斟上一杯绿白茶,茶汤清澈见底,嫩绿的芽叶在水中舒展,“把我家老屋改成茶艺体验馆,每月工资加分红能拿三千多哩!”她的笑容里盛满了骄傲,“我儿子现在在包装车间当组长,儿媳在直播间卖货,小孙女去年考上了浙江大学的茶学专业。这野茶树啊,真让小孔变成了摇钱树!”

  暮色渐浓时,山村的万家灯火次第点亮。茶山上的灭虫灯在群山间织就一片人工星河,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您看那边,”小孔指向远处的物流园,几辆冷链车正在装货,“今晚就要把春茶发往合肥、南京的直营店,明早市民就能喝到带着晨露的新茶。”他的眼睛里跳动着灯火的光亮。

  下山时,送别父亲和我的小孔脚上沾满泥土,但踩出的足迹,分明是条通向乡村振兴的青春足迹。晚风送来阵阵茶香,混合着梨花的甜味。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就像杯中的茶汤,初尝微苦,回味却格外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