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我的菜地我的菜

  | 杨伟松 文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产队里都会给每家划一块菜地,用以解决家庭日常的蔬菜问题。看着爸爸妈妈如何整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虫等等,小小的我,也在老家的土屋后,开垦了一小块地,种上了青菜、萝卜、南瓜等。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要迫不及待地去看一看,松松土、除除草、施点肥,看看发芽了没有、长势如何,渐渐地,喜欢种菜的基因便播下了种子、扎下了根。

  军校毕业后,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海岛上。当一切都驾轻就熟,各项工作都步入正常的轨道后,便有了闲暇时间,尤其是节假日。慢慢地,种菜的欲望渐渐苏醒,逐渐升腾,说干就干,勘察地形、解决水源、买来种子,硬生生地带领官兵在水兵楼后的山坡上,辟出了一块菜地,播下萝卜、辣椒、西红柿等种子,浇上水、施上肥,然后,就是静静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当这些蔬菜被来部队探亲的军嫂们端上餐桌的时候,一种亲切感、成就感油然而生。以至于多年后,战友相聚时,总会提起当年海岛上的那块菜地、那种味道,毕竟,很多人都是吃着海岛的蔬菜长大的。

  转业到地方后,依然是“痴心不改”,种菜的念头始终在心头。往返在家与单位之间,一路上,贼溜溜的眼睛总是在扫描与寻找心中的那块菜地。在废弃的厂房里,在尚未开发的闲置地,在河边,在湿地,拢共在七八个地方,开过荒、种过菜。然而,天不遂人愿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基本上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至于有同事开玩笑地说,你的菜地,引领了城市的发展方向。

  种菜后,更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以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如何涵养土地、何时浇水施肥、怎样剪枝掐头,如何顺应季节变化、怎样与鸟斗、怎样与虫斗,都是有讲究的,也是学问,好在,现在的抖音上,基本可以解决这一切。

  种菜后,更明白,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没有产权的菜地,有了今天,或许就没了明天。

  人生如种菜,总感觉种菜的过程,与人生颇有几分相似:施底肥打基础,浇透水定好根,搭架子建平台,接地气承甘露等等,此情此景,充满了满心的欢喜!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既养生更养心。种菜人往往并不仅仅是为了食用,更大的价值在于享受植物成长过程中的乐趣。

  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隐逸着的“田园梦”,尤其是对于来自农村而又上了年纪的人,就更是如此。健康安全不说,更为关键的是,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体是放松的,心境是宁静的,而思绪则可以是飘逸的。在这里,你可以呆呆地坐着,什么都不想,享受独处的静谧与美妙;在这里,你也可以放飞心情,什么都想,任由思绪信马由缰,回忆一路上走过的路、跨过的桥、见过的人、做过的事,既感慨万千,又若有所悟,当然,如果能够就此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你也就从仰视、平视,走向了俯视。

  看见抖音上,有人如此调侃种菜:自从种菜得了精神病以后,精神就好多了,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有事没事总想去菜地转,一天看800遍,也看不够,看开花了没有,看长新芽了没有,看结果了没有……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爱好种菜的菜友,感同身受。现如今,菜地上的布局已经基本到位了,有黄豆兵、地瓜班、丝瓜排、南瓜连、西红柿营、空心菜团、羊角蜜旅、辣椒师、长豆军等等等等。

  不好意思,扯远了,我的菜渴了,我得去伺候它们了……放心吧,等到可以采摘的时候,微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