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乐龄

针对养老机构“预付费”,上海探索监管新模式

“公证提存”,守护好父母养老钱

  养老院收了巨额押金,万一倒闭拿不回来怎么办?养老机构收取预付费,到底有没有上限标准?哪些收费项目消费者可以明确拒绝?这些困扰老年人的问题正在逐步得以解决。

  日前,上海市普陀区宣布率先实现全区养老机构预付费“公证提存”全覆盖。而随着上海相关政策的落地,越来越多的区也启动试点,为入住老人缴纳的押金加了道“安全锁”。此外,上海已对养老服务费、押金等收费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养老预付费 建“账户”

  “住养老院要交押金,如果养老机构将来出了问题,该咋办?”准备入住普陀区某养老院的八旬老人王先生有些焦虑,因为他曾看到外地养老机构“爆雷”后无法退还押金的消息。但工作人员的一句话打消了他的顾虑:“您放心,这笔押金将会存进‘公证提存’账户里。”

  这位工作人员提及的“公证提存”账户,是普陀区民政局联合区公证处推出的养老预付费公证提存监管模式,它为养老机构预付费加了道“法律安全锁”。该区成为全市首个养老机构预付费公证提存监管全覆盖的区,全区正在运营的54家养老机构均已签约——入住老人预付的押金,正陆续转入公证提存账户。

  过去,尽管养老机构的预付费(如养老服务费、押金等)按规定需存入银行专户,但风险并未彻底消除,一旦养老机构卷入债务纠纷,账户极有可能被法院冻结,老人的预付费面临“打水漂”的危险。更有甚者,一些不良机构肆意挪用资金,严重损害了老人的合法权益。

  据普陀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去年年底,普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普陀公证处等部门共同探讨,针对养老预付费公证提存监管模式的可行性与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明确了委托区公证处提供预收费公证提存服务的适用范围、操作流程、各方职责等关键内容。

  经过半年协调,全区54家正在运营的养老机构均已签订提存协议,这些机构陆续将预收费资金中的押金转入公证提存账户,由公证处进行专门账户管理。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机构“跑路”的风险,还为老年人和机构双方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截至目前,普陀区5000多位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中,已有超过半数老人的押金被转入该账户。

  “先服务后结算” 新模式

  除了普陀区之外,上海各区的探索工作也在进行中。例如今年2月,长宁区启动上海养老机构预付费公证提存监管平台,标志着上海市在养老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启动活动中,多家养老机构与公证机构共同签署《合作框架意向书》《养老机构入驻平台意向书》。此前,长宁区已经成功在健身行业开始试点公证提存模式对资金进行监管。

  作为发起方,长宁公证处表示,前不久,长宁发布了“2025年长宁区优化营商环境八张特色牌”,其中,“打好预付安心牌”明确说明,将深化“公证提存”预付费监管新模式,持续拓宽领域,优化预付费公证监管平台功能和模块,实现平台好用、商家爱用、消费者受用。

  此次推出的“银行存管+公证提存”监管养老机构预付费模式,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签约、付费、履约、纠纷处理等环节的线上操作,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和透明度。即公证处在银行开立提存账户(监管专户),消费者与养老机构在线通过科技平台向公证处申请提存公证,并将预付费缴存至公证处的“提存账户”;公证处根据消费者与养老机构的约定,向银行发出指令,对养老机构进行资金拨付或向消费者进行退费。其间,公证处依据“公证提存”的法律手段,对养老机构预付资金依法监管。

  这种“先服务后结算”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机构“跑路”的风险,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养老机构收费 定规矩

  去年12月1日起,《上海市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施行。这是自去年10月国家层面的《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施行后,上海因地制宜的一次监管探索。

  在前期充分调研、听取养老机构建议的基础上,上海针对部分监管条款主动“自我加压”。比如,在国家层面明确养老服务费预收的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的基础上,《办法》提出了预收“养老服务费最多不超过3个月”的要求。

  老人们口中的“预收费”通常包括三类——养老服务费、押金和会员费。三类费用对应的使用场景不一、金额有所不同,《办法》也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管理。

  ■ 养老服务费 指的是床位费、照料护理费、餐费等养老机构在向老人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针对这类费用,部分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采取后收模式,而综合运营管理成本相对更高的民非养老机构迫于资金流的压力,通常选择当月收取。《办法》对此明确,床位费、照料护理费原则上采用当月收取费用的方式,而整体的养老服务费一次性预收取最多不超过3个月。

  ■ 押金 指的是机构为老年人就医等应急需要所收的费用。《办法》明确,押金不得超过单个老年人月床位费的4倍。

  ■ 会员费 这是老年人投诉相对集中的费用,指的是用于老年人获得服务资格、使用设施设备、享受服务优惠等的费用,会员卡、贵宾卡都在其列。针对这类实践中各方争议较大的费用,《办法》对此明晰底线,“养老机构原则上不收取会员费”。

  《办法》还明确了预收费公示制度 “养老机构采用预收费的,应当在服务场所、门户网站等显著位置公示预收费项目、标准等信息,并向所在区民政局报送”。由此,让养老机构规范收费、老年人及其家属明白消费。(新民晚报)

  链接

  老人都过世了,100多万元会费就是不退?

  为了能安享晚年,陈先生的父母早早便开始了解市面上各类养老机构的服务。2014年,主打“高品质养老服务”的“亲和源老年公寓”项目进入他们的视野。这座公寓位于浦东新区秀沿路2999号,由亲和源集团开发投资,只要一次性缴纳会员费,入住即可享性价比较高的养老公寓服务。

  2014年10月30日,陈先生与亲和源集团签订《亲和源会员制(上海)养老社区会员卡(银杏卡A卡)买卖合约书》(以下简称《买卖合约书》)以及《亲和源会员制(上海)养老社区会员入住合同》。按照约定,陈先生一次性支付了115万多元的会员费,让父母成为亲和源会员,入住亲和源养老公寓,入住后每年需向公寓支付39800元服务费。

  据工作人员介绍,会员费类似押金,只要退房退卡,扣除相应手续费后,这笔费用会全额退还。从陈先生提供的《买卖合约书》中可见,会员卡(银杏卡A卡)可继承也可转让,办理转让手续时,需向亲和源集团交付卡费10%的转让手续费。

  依照机构宣传,老人在亲和源社区能享受“秘书式”生活照料服务,无论是日常生活起居,还是生病看护,都能得到全面保障。虽入住门槛较高,但考虑晚年生活将会被体贴照顾,陈先生的父母还是欣然前往。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2023年1月,入住老年公寓的两位老人同时身患重疾。不久后,陈先生的母亲病故。

  “当时我在国外赶不回来,多次联系亲和源工作人员,让他们及时监测老人生命体征数据,尽早送医。”

  然而,2023年1月4日,陈先生父亲的病情恶化,可直到第二天,才由亲戚送往医院救治,但此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老人肺部严重受损,在ICU抢救了一个月。此后,陈父一直住院,直至去年离世。

  在母亲离世父亲被送医后,2023年4月,陈先生向老年公寓提出退房退卡申请。依据《买卖合约书》,陈先生将A卡转让给亲和源集团有限公司,并支付了10%的转让手续费,最终结算退卡费应为1040760元。

  2023年6月,陈先生办完所有退房退卡手续后,工作人员信誓旦旦承诺,退费会在一个月内到账。可没想到,这之后却是一场漫长的维权拉锯战。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陈先生等了又等,催了又催,对方却一直拖延。“经营不善,周转不灵”“老板换了,你再等等”,推脱的理由层出不穷。

  2024年9月,经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亲和源集团有限公司承诺从今年1月起,每月分期返还8万多元,直至年底付清。可即便协议已生效,退款却依旧没有到账。

  在维权过程中,陈先生发现老年公寓里还有不少人和他有着相似遭遇:退费无门。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