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昨天正值立秋,在多数水稻还处于分蘖、拔节生长期时,位于新吴区鸿山街道梁鸿村的从心农业水稻基地已经提前开镰。受前期台风影响,水稻大面积倒伏,近期又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农场提前一周开镰抢收。据了解,首批早稻亩均产量较常年略低,但品质不错。8月底,无锡首批新米就将上市了。
当天一早,从心农业水稻基地里,洋马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伴随着隆隆声,一茬茬水稻被卷入机器脱粒,不一会儿,“吃饱”的收割机驶向田埂,金黄的稻谷如泉水般涌出,通过白色管道精准灌入粮袋,随即被送往烘干中心。
“台风过后水稻大面积倒伏,加上连续阴雨逼近,得赶紧抢收了,否则长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发芽、发霉。”农场技术员王顺抹了把汗说,自8月5日下午起,收割机就开始了“连轴转”。
据了解,这批提前抢收的早稻是3月下旬育秧、4月下旬栽下的吴之天川、越之银河品种。经历7月中旬强对流天气和台风“竹节草”的双重打击,前期又遭遇暴雨、高温、干旱的连环考验,亩产预计约400斤,较常年略低。“成熟度和饱满度都还不错,口感不受影响。”王顺捧起一把稻谷,剥开稻壳,饱满的米粒泛着莹润光泽。
“我们在早稻种植前就做好了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等天气下的生产预案,及时开沟排涝、做好防汛等田间管理工作,并加强病虫情监测。同时,在天气晴好时及时补肥、人工清除稻田及周边杂草、采用诱虫灯等物理防控措施,尽力降低不利天气对早稻生产的影响。”王顺说。
在烘干中心,刚收割的稻谷正在经历17个小时的烘干脱水。“特别是水分低于19%时,每小时水分下降的速度得控制在0.5%,急不得。”王顺解释说,慢烘是为了保证品质。按此进度,8月底无锡首批新米就能端上市民餐桌。
收割间歇,王顺和另一名农技员商议给收割地块上水的细节。“今年继续‘种一季收获两季’的再生稻种植方式,第一茬水稻收割后无缝衔接给田里灌水、追肥,水稻根部存活的腋芽会重新发苗、长穗,到10月可以再收一季新稻。”王顺表示,只要后期管理得当,每亩产量可增收近40%,且稻米品质跟第一批差不多,进一步提高了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其余还在生长的稻田中,工人们正在进行人工除草作业,这项工作将一直持续到水稻长成收获前。针对高温天气,通过灌水、换水来及时给稻田降温。预计下一批水稻将于10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