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8分钟内背完《前出师表》,免费游三国水浒景区

让传统文化“活”在山水间

  前来背诵《出师表》的游客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昨天上午,在三国城入口处的遮阳棚下,11岁的王梓轩双手背在身后,背诵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前出师表》。他额角沁出细汗,语速越来越快,计时器指向7分40秒时,最后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落地,围观游客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个暑假,无锡三国水浒城景区的“背诵《出师表》免门票”活动,让原本印在课本上的文字,成了游客争相挑战的“通关文牒”。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知名景区推出背诗词免门票活动,形成了“以诗词为媒、以诗词为脉”的新风尚,引流之余,也能让传统诗词文化“活”起来和“火”起来。

  从“打卡”到“入戏”:

  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第353位挑战者,成功!”工作人员在登记簿上画钩后,王梓轩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开心地走进景区。该活动自7月14日启动,每天限量40个挑战名额,却常常出现“超额预约”:有退休教师特意穿长衫来“赴考”,还有上海游客一周挑战三次。“本来是带娃来玩的,结果自己先入了迷。”35岁的李女士坦言,为了陪孩子挑战,自己重学《前出师表》,才真正读懂“鞠躬尽瘁”背后的赤诚。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亚军尹佳奇专门来挑战,称“这是对传统文化最有趣的致敬”;一家三代同堂的张家佳,把挑战视频做成家庭纪念册,“比免票更珍贵的是全家齐背时的自豪感”。

  在社交平台上,话题“无锡三国城背出师表名场面”播放量破50万。有无锡网友晒出爷爷用毛笔抄写的《前出师表》手稿,字里行间标注着停顿记号;有人把背诵过程剪成“沉浸式追剧”视频,配上三国城的实景画面;更有家长发现,孩子为了挑战成功,主动要求讲解三国历史,“比上补习班认真十倍”。截至目前,已有近360人成功通关,其中未成年人占比超六成。

  从“认字”到“知意”:

  文化内核的现代表达

  为何选择《前出师表》?三国水浒城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每一处建筑都是三国故事的注脚,而《前出师表》是诸葛亮精神的浓缩。”而8分钟限时、允许错2次的规则,藏着景区的小心思。“既不能太容易失去挑战性,也不能太难打击积极性。”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曾有位老先生超时10秒,工作人员破格让他通过,“他说年轻时没条件好好读书,现在要补上这一课”。失败的案例同样动人,10岁的无锡女孩哭着说“下次一定背会”,家长立刻预约了三天后的名额。

  当下,传统文化与历史文化景区发生“碰撞”,“背诗文免门票”成为越来越受游客喜欢的新玩法。一位参与背诵的游客告诉记者,这种活动让书本上的诗词歌赋“走”出来,融入到生活中,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感受到文化的魅力,真正实现游客与景区的双赢。江苏省旅游协会副会长王洁平表示,景区有好家底,时常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就得亮出来。景区在类似活动中主动作为,让游客提前展阅诗篇,于记忆与吟诵间增进对景区历史人文的了解。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无锡景区的文化自觉

  “背诗免票只是引子,真正的目的是让游客与文化共情。”王洁平表示,三国城的活动带动暑期客流同比增长37%,更重要的是,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4.5小时,文创产品销售额翻了一番。这种变化印证了一个道理:当文化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或展品,而是可感、可触、可参与的生活场景时,自然会引发共鸣。

  这种“文化+体验”的模式,正在无锡各大景区开花结果。惠山古镇的泥人馆里,游客能亲手捏一个“诸葛亮”,非遗传承人会讲解“空城计”里的服饰细节;灵山胜境龙门石窟展的呈现,依托激光扫描、高清摄影建档、残损虚拟复原等前沿数字技术,让深藏中原的千年艺术瑰宝来到江南,为游客打造一场“古今对话”的沉浸式体验。这些设计都指向同一个内核:让传统文化从“被观看”变成“被参与”。业内人士表示,当下,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背诗免门票”的方式产生了以小博大的效果。作为一种丰富旅游服务、增进互动体验的巧妙探索,它让景区人气与文气相得益彰、融为一体。也擦亮了文化品牌、激活了文化味。

  (晚报记者 璎珞/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