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从智慧农田到艺术乡村,从产权交易到“百村提优”

无锡乡村多元探索拓宽增收路

  盛夏的无锡乡村,千亩梯田稻浪翻涌,智慧鱼塘里增氧泵随指令启停,村咖里的笑声与稻田蛙鸣交织成趣……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29元,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5.3%,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这串亮眼数字背后,是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动能、农文旅融合唤醒乡村价值的生动实践。

  在宜兴杨巷镇的700亩青虾养殖基地,塘口摄像头实时捕捉水体温度、pH值等数据,智慧平台精准调度增氧泵、无人投喂机。“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种苗每亩能卖1万元,比普通螃蟹养殖收益高30%。”基地技术员指着屏幕上波动的曲线说。

  在江阴林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新增的9台大马力拖拉机与激光平田仪组成“现代农业战队”,可覆盖1万亩稻田秧苗的育秧中心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种粮每亩省工节本100多元。

  无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开展耕地整治、耕地质量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上半年粮食、蔬菜种植面积双增,仅蔬菜播种面积就超20万亩,新科技、新品种的涌入,让“一亩三分地”产出更高价值,农户增收更有底气。

  “周末来采摘的游客超过300人,水果根本不够卖!”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瑞丰家庭农场主朱莹边招呼客人边说。据介绍,农场的好果子能“出圈”,除了因采用生物防治技术种出好品质外,更得益于村里与蓝园集团联手打造的艺术化旅居空间——节点景观错落有致,智能设施嵌入田园,采摘游变身“微度假”。

  这样的蜕变正在无锡全域上演。11个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如火如荼,农房与水电路网同步升级,乡村旅游重点项目串珠成链。上半年,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接待量超1000万人次,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改造存量农房,粉墙黛瓦嵌在桃林绿水间,引进的17个文旅项目形成“乡宿经济圈”,让数十名村民或端起“旅游碗”,或变身民宿经营者。

  走在滨湖区胡埭镇富安村的青石板路上,“状元古道”串联起张野文化地标与千亩高标准农田。这里创新推出的“规上企业认种”模式,让高标准农田里的小麦、水稻有了“企业东家”;精心打造的“春赏油菜、秋观葵花”花彩梯田链,带火了周边的状元面馆、村咖、万家田园、足球小镇、九龙湾微短剧影视基地等新业态。“上半年村级收入约450万元,接下来还要打造沿山片区的农文旅产业,以此再拓财源。”富安村党总支书记陈炜指着规划图期待道。

  几年前还是经济薄弱村的锡山区羊尖镇丽安村,乘着锡东片区农业景观支线改造的东风,完成了土地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焕发新生。村民赵珣开的“道”咖啡成了村里的网红打卡地,“旺季日均营业额超过1000元,城里人就爱这稻田边的悠闲。”

  “今年村里将投建1.2万平方米花卉基地和25亩共享菜园项目,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59万元,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400万元。”丽安村党总支书记汤彪说。

  从智慧农田到艺术乡村,从产权交易到“百村提优”,无锡乡村正以多元探索拓宽增收路。目前,全市83个帮促村中47个已提前达标,农村产权交易项目近1万个,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

  (晚报记者 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