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的各大医院里,一幕幕充满温情的医患故事正在悄然上演。从创意十足的“笔花”致谢,到跨越十八年的感恩回访;从为新业态劳动者开设的“10分钟快处门诊”,到用玩具车驱散孩童手术恐惧的暖心举措……这些点点滴滴的瞬间,汇聚成了医患和谐的动人画卷,彰显着医学的温度与力量。
一束“笔花”,书写医患情深
“姜医生,这束‘笔花’送给你,以后不用到处找笔啦。”近日,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中心,患者家属李女士(化名)将20支中性笔扎成的“鲜花”送到副主任医师姜淑云手中。李女士的爱人接受肺部手术期间,她目睹姜医生的细心负责,见医生常找笔记录病情,便萌生创意。“医生用笔书写医嘱,这束笔花既实用又能表心意。”姜淑云感动地将笔分赠同事:“这些笔承载信任,要为更多患者书写健康希望。”
“10分钟快处门诊”,守护城市摆渡人
“从挂号到看诊不到10分钟,比送外卖还省时。”日前,外卖小哥小刘(化名)送餐时摔伤膝盖,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10分钟快处门诊”就医后赞不绝口。门诊部主任冯军介绍,快递员、外卖小哥等常因工作拖延治疗,医院率先推出该门诊,从业者凭工作服或3天内接单凭证,可享免费挂号和绿色通道。24小时在岗医护不仅快速处理伤口,还针对性指导健康防护,“0挂号费”减轻经济负担,“10分钟接诊”保障诊疗时效,让城市摆渡人感受实在关怀。
一封感谢信,见证细节里的温柔
“每次进门先轻声敲门,你们总用最温柔的语言沟通……”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产科团队收到患者张女士(化名)的手写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真挚情感。怀孕34周的张女士因重度子痫前期紧急入院,产科团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华玉蓉主任带领团队精准诊疗,助她平安诞下女婴。产后一周,医护每日耐心查房、细致护理,为她带来安心感。信末张女士特意叮嘱医护“好好吃饭”,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让医护动容。
千字感谢信,铭记两年生命守护
无锡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收到患者殷先生(化名)家属的千字感谢信与锦旗。2022年11月,77岁的殷老先生确诊食管癌晚期,转至该院时体重从90公斤跌至不足60公斤,卧床且吞咽困难。经医患携手治疗,老人逐渐能独立行走、恢复饮食。
2025年2月,80岁的老先生安详离世,弥留之际仍念叨感谢医护:“原本说几个月光景,他们让我多活了这么多年。”这段历时两年的医患情谊,见证了医学力量与人性温暖,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奇迹的感激。
十八年感恩路,续写生命馈赠
医师节前,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迎来陈女士(化名)母子的特殊致谢。
2008年,陈女士因中央型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引发产后大出血,命悬一线。产科专家是嬿主任带领团队全力抢救,最终保障母婴平安。
十八年后,当年的婴儿已长成高中生,母子俩辗转找到退休的是嬿主任。孩子亲手献花送锦旗,是嬿主任送上祝福:“救治患者是本分,也是光荣。”
陈女士激动地说:“当年情景仍历历在目,是您救了我们母子!”这份跨越十八年的心意,彰显医患珍贵情谊。
从“止痛”到“治痛”,医心点亮希望
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近日升级5个康复治疗室,以“精准康复+人文关怀”服务患者。年过五旬的李女士(化名)受颈源性头痛、更年期综合征及顽固性失眠困扰,每日服用安眠药仍夜不能寐。费海涛副主任医师通过超声引导注射、经颅磁刺激等治疗,更耐心地了解其生理心理因素。“设备再先进,不及医生多问一句。”三次治疗后,李女士头痛消失,每晚自然入睡6—7小时,更年期潮汗改善。
医院技术服务双升级,让康复更精准舒适,践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的誓言。
“自驾”进手术室,勇气驱散恐惧
“出发!”无锡市儿童医院手术室走廊里,5岁患儿小宇(化名)坐着“大奔”玩具车驶向手术间。手术室的陌生环境常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影响术前准备和麻醉安全。医院创新推出“自驾进手术室”服务,用玩具车替代传统转运床,让孩子在“冒险游戏”中轻松走进手术间。术前区贴满卡通贴纸、循环播放动画,医护人员用童趣语言解释治疗:“医生要给你身体里的小怪兽打疫苗啦。”轻松氛围有效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提高麻醉安全性,助力术后恢复,家长纷纷称赞这份直击童心的暖心关怀。
蹲身问诊,尊重点亮康复路
“你不光治好了我的病,更让我觉得被尊重、被理解。”HIV患者洪先生(化名)握着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肛肠科张卫平医生的手,红了眼眶。他被肛周疾病折磨三年,辗转求医后来到五院,张卫平耐心接诊,检查动作轻柔,讲解病情时特意蹲下身与他平视,详细说明治疗方案并反复安抚他的情绪。术后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洪先生定制锦旗致谢。张卫平说:“尊重患者是医者本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杨洁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