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25中国合成树脂产业发展大会于近日在无锡落下帷幕。昨天,记者获悉,无锡合成树脂产业正不断向价值链顶端攀升:2024年,无锡高分子材料产业链营收突破849.5亿元,同比增长13.5%,191家规上企业中有3家跻身百亿俱乐部。其中,曾长期被国外垄断的高端“塑料粒子”,如今国产化率突破70%。
在无锡惠山经开区的一间实验室内,工程师正将一种乳白色颗粒注入精密模具。72小时后,这些名为聚醚胺的基材将变身为机器人手指的关键传动部件。这些颗粒的源头,来自无锡本土上市公司“阿科力”的合成釜。“催化剂活性衰减难题得到破解。”“阿科力”的技术人员透露,通过分子模拟实验室的深度研发,“阿科力”不仅将生产能耗降低40%,产品纯度更达到99.97%,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70%国产化率。如今,这些无锡造颗粒已进入新能源车供应链,可耐受百万次弯折测试。
“塑料粒子”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市场突围。“当低端产能过剩拉低行业利润时,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的进口依存度仍超40%。”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表示。在锡山区一家智能工厂,机械臂抓起一块蜂窝状银色材料——这是“兴达泡塑”为机器人定制的特种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据介绍,传统合成树脂的通用料每吨利润不足500元,而这种耐低温冲击材料毛利率达34.2%,且在-40℃到80℃烘烤的极端环境下,测试数据更稳定亮眼。使用该新材料可使机器人负载减轻60%,能耗降低23%,目前专供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包装骨架。作为国内EPS龙头,兴达将180万吨产能中的35%转向高端定制,其研发团队针对机器人轻量化需求调整分子链结构,彻底跳脱通用料的价格战泥潭。
在无锡合成树脂产业的版图上,领军企业正构筑差异化优势:“海伦石化”聚焦高端聚烯烃医用材料,为手术机器人提供无菌包装解决方案;“双象超纤”研发的仿生表皮树脂,赋予服务机器人更逼真的触感反馈;“海达橡塑”的密封材料保障工业机器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在“阿科力”的工厂展示区,乳白色的聚醚胺颗粒看似普通,却是人形机器人传动部件的核心基材。(陶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