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段时间,准大学生们就要拔锚启航了。大学生活到底该怎么过?这是许多学子和家长们关心的话题。我们找来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老水手”,把他们的航线重新绘制,拼成一张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学生活航海图”,供大一新生按图索骥。
学习
树立目标,“自带发动机”
今年9月,小西(化名)将以本科所在院系第一名保研进入北京某985高校读研,她的规划也许会有借鉴意义。她为自己的大学生涯设立了近期和长远的计划,把四年切成四个“一年计划”,再设定每月、每周的“浮标”。每学期末,她会做一次“灯塔校正”,看看自己离目标是近了,还是远了。
石阳(化名)从选调生一路成长到锡城某机关单位领导岗位。他表示,大学四年怎么过,可以用“毕业倒推”法:大一报到那晚,他写下“四年后的简历长什么样”,用逆向时间表把英语、计算机、专业目标等写入计划。他建议大学新生们入学后,一定要试着做一次时空转换,想一想,如果这是四年后的毕业时刻,自己的竞争力在哪里?自己有了哪些证书?自己有哪些实习经历?石阳强调,理工学生可以多看看文学类的作品,打磨自己的文字,以便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也建议文科生涉猎一些哲学和科学的知识,写文章时会更有内涵和逻辑。他在大学时,每天都会比宿舍同学早起一小时读英语、练武术,晚上则会在图书馆看书,比同学们回寝室更晚一些。他的成绩总保持在年级第一、第二的位置,计算机、英语等各类证书一个不少,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拿奖学金。
江南大学法学院管理学博士、社会学系老师周辉提醒:大学和中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老师们下课就走,没人盯着学习。在大一的时候,要着重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校园有许多资源,实验室、数据库都会向学生们免费开放,要学会利用。同时,大一也要为就业做些准备,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哪。要对未来有所思考。
实践
把社会当“第二课堂”
在石阳看来,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进入大学校园后,他参加了多个社团,也是学生会主席,接触了不同的人。“大学时代的容错率比较高,有了新的想法可以大胆实践。”他说。
1998年抗洪救灾时,石阳跟着家乡的水利站站长一起防汛。当时,有的人有力气,就负责搬运沙袋;有的女性擅长做饭,就给大家做后勤;有的人是“夜猫子”,就选择彻夜巡堤。他深深地感受到,做成一件事,需要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团结协作非常重要。那个假期结束,石阳递交了一份优质的实习报告,收获非常大。
小西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了解社会和职场的运行规则。虽然不一定能够摸索出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但至少可以排除自己不喜欢的行业。参加校园社团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但她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参与太多,会分散自己的精力。
在社会实践方面,周辉建议,不要从事太多的兼职。一定要想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社会实践很重要,这是观察市场和社会的窗口。比如,做家教不要只盯着课时费,应观察家长怎么选老师、机构怎么定价,就能了解教育行业的供需情况。大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实践,去了解该拥有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证书。
相处
宿舍是“小家”,校园是“大家”
在人际关系方面,小西觉得大学校园的友谊相对较为简单,做到与人为善,朋友之间用真心换真心,一定会有收获。不能埋头苦读,要多和学长、老师们接触一下。尤其是学长,会是很好的指路人,“哪门课老师爱出开放题、哪本教材是宝藏版本,高年级一句话,抵得上你摸索一个月。”大学期间也要和舍友们保持良好关系。宿舍就像自己的小家,校园则是大家庭,学会沟通才能和同学相处融洽,身心愉悦。
石阳说,他每天早起练武术,顺手把全宿舍的开水打了;整理好的笔记直接发班级群;同学想学修电器,他帮忙安排。“你先把正能量给出去,它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流回来。”至于大学里的爱情,他建议随缘。
在周辉看来,大学人际关系正常处理就行,但好的宿舍氛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比如,各高校每年研究生录取名单里,总有几个“全寝上岸”的宿舍。“概率不高,但足够表明环境的力量。”他说。
(晚报记者 黄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