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针对老客户推出保单升级业务,工作人员上门一对一服务,结果业务刚办完,名下却莫名多出5万元贷款?近日,市民张先生致电本报新闻热线88300000,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求助·
“保单升级”变“保单贷款”
张先生在无锡一家市场内做生意。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到银行调交易流水时,意外发现3月底账户中有5万元入账,次日便被扣走。经查询,这5万元是以他在某人寿保险公司的寿险保单的现金价值作抵押,从该公司获得的贷款,后被用于购买了另一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
“我不差钱,根本不需要贷款,也没在这家公司投保过。”张先生觉得蹊跷,结合贷款时间,他想到了之前的“上门服务”——原来,张先生自10多年前就开始在某人寿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目前,名下有5张保单。去年3月,他接到自称是该人寿保险公司“陆经理”的电话。对方说,公司面向老客户推出了保单升级服务,可以扩大他5份保单的保障范围。
通话后没多久,“陆经理”和同事就上门找到张先生。“他们都戴着工作牌,还能报出我的姓名、保单等信息,我就没有怀疑。”张先生说,在办理“升级”业务时,这两人一个给他介绍情况,另一个使用他的手机帮他操作,他记得,在对方的引导下,他签了字、做了人脸识别验证……
“当时,我以为是保单升级,现在回想起来,原来是利用我的信息办贷款、买保险。”张先生发现问题后,经过多番联系、沟通,最终退掉了用贷款购买的保险。
事后,他怀疑是某人寿保险公司泄露了他的保单信息导致他“被贷款”,对该公司失去信任,要求将其名下的5张保单全部退保,并返还购买保险的全部本金。然而双方多次沟通未果,于是张先生致电本报,寻求帮助。
·回应·
公司未泄露客户信息
就张先生反映的上述情况,记者联系了某人寿保险公司进行核实。该公司无锡地区售后负责人表示,他们未推出过所谓的“保单升级”服务,更不会派工作人员上门操作客户的手机,张先生应该是遇到了假冒的保险工作人员。
“我们公司有严格的保密制度,不会泄露客户信息。即便是经过授权的人员在系统中查询投保人信息,也会有查询记录等留痕。但是,从公司近3年的查询记录来看,张先生的信息未在系统中被查询过。如果张先生有证据证明其个人信息泄露与我公司有关,我们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张先生并没有相关证据。”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公司出于对老客户的关怀,愿意给出解决方案:为张先生尚未交满期的一份养老保险办理退保。
记者将上述方案转述给张先生,但他表示不能接受。
·提醒·
警惕送上门的“馅饼”
记者在网络平台上搜索发现,近年来,全国多地发生过冒充保险公司或保险代理机构工作人员上门行骗或推销的事件,他们编造“保单续费”“免费升级”“限时优惠”“办理高收益保险”“全额退保”等理由,诱导投保人“上钩”。
北京市京师(无锡)律师事务所徐莉律师提醒大家,当接到自称是保险公司或保险代理机构工作人员的来电或上门拜访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相信他们的说辞,更不要向他们透露身份证号码、保单号、银行卡账号、密码以及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应主动询问对方的工号、所属营业网点等详细信息,并通过保险公司客服电话、官方网站、App等官方渠道仔细核实。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正规情况下,保费是直接转入保险公司对公账户。如遇到所谓“业务员”要求把钱转到其个人账户或者其他公司账户、第三方平台等,一定不要转账。如发现个人信息已被泄露或遭遇保险诈骗,请第一时间收集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保险合同、电话录音等相关证据,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