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市民称在长广溪湿地公园发现大量福寿螺卵,疑惑今年螺卵似乎特别多。记者从无锡市疾控中心获悉,受今年气候影响,无锡福寿螺繁殖增长趋势明显,建议市民发现后及时反馈,助力相关部门开展监测清理工作。
市民:长广溪有大量福寿螺卵
“前几天我去长广溪湿地公园玩,发现了大量福寿螺卵,看得我简直要惊呆了,前两年都没有这么多。”市民小红告诉记者,据她观察,公园水域岸边多多少少都附有福寿螺卵,其中大部分点位的清理痕迹十分明显,只有一处螺卵很密集,几乎把树干包起来了。她将相关情况进行反馈后,公园管理人员很快把该点位的螺卵清理掉了。“螺卵没有了,但还有很多福寿螺成体,工作人员说比较难清理。”小红补充道,希望大家重视福寿螺繁殖扩散的情况。
据悉,2020年起,无锡市疾控中心开始对福寿螺进行跟踪监测,主要监测湿地环境福寿螺密度及分布情况,对福寿螺体内携带的重点寄生虫病原进行检测。“最新监测动态显示,今年无锡福寿螺繁殖增长趋势比较明显。”无锡市疾控中心消媒与血寄地病防制科副主任医师王宜庆介绍,有研究表明,福寿螺的适宜环境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今年的高温天气,可能是福寿螺繁殖活跃、螺卵数量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种由热带地区传入我国的入侵物种,福寿螺具有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卵量高等特点,单只福寿螺一年可产卵20~40次,年产卵量3~5万粒,每年4月至6月、8月至10月是福寿螺的产卵和孵化的高峰期。无锡水系密集、水域广泛,福寿螺入侵我市后随水系迅速扩散,如今在我市一些湿地公园、河道、池塘内均有分布。
专家:福寿螺危害极大需甄别
“一些市民尤其是小朋友们,到公园游玩时喜欢抓福寿螺玩,甚至把福寿螺带回家中饲养,这些行为都是不提倡的。”王宜庆提醒,弃养乱丢会造成福寿螺进一步扩散。福寿螺在我市没有天敌,繁殖扩散后会严重破坏所在水域的生态环境,压缩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
此外,福寿螺体内寄生虫多,单只福寿螺体内寄生虫数量最多可达6000条,其中,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对人体危害极大,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产生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王宜庆介绍,福寿螺寄生虫感染的主要方式是经口传播,无锡人爱吃螺蛳,福寿螺和田螺外形相近,存在一定的误食风险,建议市民在烹饪螺蛳的时候充分加热,杀灭寄生虫。
据了解,无锡市疾控中心定期会对市场上售卖的田螺进行抽检。“各正规市场上售卖的田螺,均未检出福寿螺混杂的情况。”王宜庆表示,我市医疗机构暂未发现因食用福寿螺感染寄生虫的病例;在持续监测中,也没有发现螺体内和中间宿主鼠类有相关病原的情况。“大家不必过于担忧,日常注意甄别、远离即可。”王宜庆补充道,福寿螺体型偏大、颜色偏黄,螺口偏扁、尾部短而平;而田螺螺口偏圆、尾部长而尖,市民可据此辨别。
此外,据无锡市农业农村局消息,近年来,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等部门积极组织开展福寿螺防控工作,建议市民发现福寿螺后,通过12345市民热线等方式向当地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由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理。
市民也可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协助清理福寿螺。专家建议,清理福寿螺时应戴好橡胶(塑料)手套,不要用手直接触碰,将成螺或者卵捡拾放入塑料袋,扎紧后直接作为生活垃圾放入“其他垃圾”的垃圾桶,不要随意丢弃。
(晚报记者 李旭/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