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在家乡办展,对我意义重大”

一位无锡游子的艺术之约

  口述:符丹蓉

  整理:晚报记者 马晟

  八月的蠡湖风裹着水汽撞在书店玻璃上,湖心乌托邦·平克音乐书店里,21幅数码喷绘画作像一本本打开的故事书。这场名为《短篇小说》的展览,是我这个在苏州、北京、上海兜兜转转十余年的无锡人,第一次在家乡摊开的艺术日记。当临湖窗台摆放的老式打字机咔嗒作响,我突然意识到:这场展览,早在我16年前离开无锡时,就已埋下了种子。

  落叶归根 家乡首展

  “你看这画面里的大脑,像不像被Wi-Fi信号填满的现代人?”我指着展墙上名为《脑内网络》的作品,向身边人问道。我的指尖在iPad上快速滑动,屏幕里的色块也随之变幻。

  提起过往,我的人生轨迹堪称“跨界狂想曲”,而我更愿意称自己为“非科班出身的专业爱好者”。2009年我从无锡去到苏州,在电影院画海报;随后又调任北京,负责华北区所有影院的视觉设计;再后来,我又南下上海,从广告公司创意总监转型为自由艺术家;后因孩子出生,我彻底放下了商业项目,专注于纯艺术创作。

  这次回无锡办展,像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我有位我国台湾的朋友经常来无锡出差,他觉得湖心乌托邦这个地方不错,拍了视频发给我。收到视频那天,我正在思考自己的首展到底放在哪座城市。打开视频,临湖的窗、木质的书架,像极了我画里总是出现的场景。咖啡店的主理人指着墙上的空白处笑:“这地方,等你很久了。”我是无锡人,在外漂泊多年,心底总藏着一种落叶归根的情结,在家乡办展,对我意义重大。

  虽然天气炎热,但来观展的人不少。有从外地特意赶来的,也有本地市民带着家人一起前来的。大家围着画作讨论,有的还拿出手机拍照分享。这次《短篇小说》系列,我创作了很久。这些画作有的是我看完小说后的即兴表达,有的是我用画笔营造的世界。它们游走于抽象与具象之间,能提供给观众丰富的想象空间。

  艺术创新 不只好看

  为了更好地呈现画作,我费了不少心思,仅这些画框的铝合金边条我就选了三天。为了呈现“数码微喷+定制画框”的特殊质感,我浏览了所有跟画框相关的线上店铺,最终选定了2.5厘米厚的各色铝合金边条。传统画框太沉闷,我要让颜色从画面里“跳”出来。这种“较真”贯穿展览的始终:每幅作品都附有iPad创作过程的视频,观众能清晰地看到我从草图到成画的每一笔涂抹;AI动画则让静态画面“活”了过来。

  最有趣的幕后故事藏在展厅角落:那台老式打字机本是道具,结果成了“意外网红”。年轻人为了拍“复古风”照片,硬是装模作样用其打字半小时;还有位奶奶带着小孙子来,特意让孩子了解“以前的人是怎样写信的”。这些瞬间让我突然明白:所谓“艺术创新”,不只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能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

  只要开始 永不完结

  “妈妈,快看!爸爸的画在墙上动!”展览现场,看到5岁的女儿指着AI动画里飞舞的色块那兴奋的样子,我突然明白:艺术不一定非要展示在美术馆里,它可以是绘本里的恐龙,也可以是咖啡杯上的涂鸦。这场展览最珍贵的“观众”,或许就是这个总爱在我画板旁涂鸦的小家伙。

  这种“非功利”的创作理念,在我每年创作出版的绘本里体现得淋漓尽致。2020年的《小满的宇宙》记录了女儿对太空的想象,2023年的《蠡湖物语》则藏着我对故乡的思念。去年带女儿回无锡,她在蠡湖边捡了片荷叶,非说这是“外星人的飞碟”,我就把这句话画进了画里。这次展览既是我生活中回忆的记录,也是故事的积累。

  如今,《短篇小说》突破5000人次观展,随着社交平台上“无锡新晋打卡地”的标签越来越热,苏州的朋友已前来洽谈,希望能把“数码绘画+AI动画”的模式引入当地社区图书馆。望着蠡湖对岸的灯火,我想起当年在电影院画海报时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艺术这事儿,急不得,只要开始,总会有下一个故事。”

  从事纯艺术创作,收入和付出确实不成正比,但我由衷热爱这件事,它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幸运的是,家人非常支持我,尤其是我的孩子,在她的心里会画画的爸爸很厉害,这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记者感言

  采访结束时,蠡湖的暮色正漫进书店窗棂。看着他蹲在地上小心擦拭画框边角,我突然懂了这份坚持的分量。十年辗转三座城,从影院海报到纯艺术创作,他像一只背着画板的候鸟,最终落在了故乡的太湖边。

  那些自费定制的画框、熬夜制作的AI动画,还有每年自掏腰包出版的绘本,都在诉说着非盈利创作的窘迫。可当他说起女儿指着动画喊“爸爸的画会动”时,眼里的光比展厅射灯还亮。这份不问回报的热爱,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那是漂泊者用画笔在乡愁里,为自己也为故乡搭建的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