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3岁到71岁,河北邯郸的马志民寻家之路整整走了18年。由于线索有限,尽管有多名公安民警和无数志愿者帮助,这条又远又近的寻亲路却一直到不了终点,马志民也被大家戏称为“寻亲钉子户”。然而,他始终不愿放弃,一次次来到无锡。今年,在本报记者和查桥一带志愿者的帮助下,他终于见到了他93岁高龄的姐姐,圆了自己的寻亲之梦。
七旬老人的曲折寻亲路
马志民出生于1954年,和许多被抱养的孩子一样,他很早就知道自己是养父母抱来的。但他并不在意,养父母没有子女,一直待他视如己出。他也不愿伤养父母的心,因此绝口不问抱养的事。直到养母去世前,他忍不住询问了自己的身世,得知自己是从南京抱养的。但这条信息有误,他曾去过南京好几次,始终没有发现与自己身世有关的资料。当年养父一路南下,可能只是经过了南京。
2007年,《邯郸晚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内容是宜兴的吕顺芳要开寻亲大会。马志民打电话说明情况后,吕顺芳建议他参加,告诉他只有积极寻找,才有机会。那一年,他来到了无锡,却一无所获。之后,他一直在沪宁线上来回寻找线索。当他第三次来无锡参加寻亲大会时,遇到了从无锡市福利院退休的一位志愿者,他便把自己的寻亲资料留在了无锡。不久后,他得到消息,说自己是从无锡市福利院送出去的。资料显示,他出生仅10天,便被送往槐古桥附近的福利院。当他看到当年的领养表格时,发现上面有熟悉的养父和邻居的名字。原来,当年养父一行三人,是从无锡领走了他。
2021年,公安部门启动了“团圆行动”,马志民立即到无锡公安部门表达了寻亲的愿望,并采样入库。没多久,无锡传来信息,有一位名叫吴伟(化名)的人,和他有亲属关系,但两者的关系非常远。马志民不愿放弃,设法联系到吴伟99岁的奶奶,尝试进行基因比对,结果却显示两人没有血缘关系,吴伟等人也不清楚家族中是否有被送养的亲人。马志民还试图找到吴伟爷爷一支的亲属,看看自己是否与他们有亲缘关系。吴伟表示,他的爷爷是独子,且已去世,自己并不认识爷爷这一辈的其他亲人。
2022年,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向本报记者讲述了马志民的事,希望能够帮助他。在刊登了相关信息后,没有任何回音,记者并没有就此放弃。根据基因比对的信息,马志民的亲人很可能在查桥一带,而那里不少村庄均已拆迁。记者和当地先锋爱心义剪志愿服务队的彭德英取得联系,请她在开展志愿活动时,帮助留意查桥一带的信息。彭德英表示,她带着马志民去了好几户人家,询问了不少人,始终没有音讯。无奈之下,彭德英把马志民拉进了当地的业主群,希望通过网络的力量找到一些信息。
“我在群里发了寻亲信息,但群里大多是年轻人和新市民,没有收到有用的消息。”马志民表示,他没有气馁,仍陆陆续续发送相关信息。
多方援手下柳暗花明
转机出现在今年,群里有一位网友虞女士告诉马志民,吴伟爷爷那一辈还有亲属健在。九旬的吴桂珍是吴伟爷爷的妹妹,和虞女士做过邻居,虞女士还和吴桂珍的儿子是同学。这条信息让马志民如获至宝,他因此找到了吴桂珍,进行了采样。吴桂珍已93岁,记不清以前的事了,也不清楚家中是否送养过一个弟弟。
马志民推测吴桂珍可能是自己姑姑这一辈的亲人。然而最近采样结果出来,显示他和吴桂珍符合全同胞关系,两人居然是亲姐弟。这一结果让他欣喜若狂,18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寻亲之路走到了终点,可谓圆满。
在与亲人的接触中,马志民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叫吴惠宝,曾是沪宁线上的一名火车司机,于1987年去世。吴惠宝有过两任妻子,马志民是第二任妻子所生。吴惠宝和第二任妻子育有7个孩子,马志民是最小的,当时送走的不仅有他,还有一个大他3岁的哥哥。因为吴惠宝常年在外工作,娶第二任妻子后,又搬到别的村庄居住了,据说后来又搬到了杭州,所以邻居们对他们家的情况不太了解。吴伟的奶奶表示,自己丈夫是马志民的第一任妻子所生,30多岁就去世了,他们一家与吴惠宝并无来往,因此当马志民联系他们时,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
“我还有几个哥哥姐姐在!”马志民发现,他的哥哥姐姐分布在上海、杭州和无锡,都已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幸运的是,他终于找到了亲人。这一路走来,他得到了太多帮助,从山东、浙江到江苏的6个公安部门,从吕顺芳、宝贝回家和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多位寻亲志愿者。他上过电视、登过报纸,坚持终于有了回音。经过18年的寻觅,他终于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了。
马志民说,走在无锡的大街上,每一丝风都那么亲切,因为这里就是他的故乡。这些年来,马志民无数次到过无锡,总是既期待又惆怅。他虽未能与父母相见,但知道自己还有哥哥姐姐在,就已经很满足了。他考虑在合适的时候和亲人来个大团聚,也期待有一天能到亲生父母的墓地亲自祭扫。
(晚报记者 黄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