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梦想照进现实 坚守绘就“篮”图

庄咏嘉:从外卖小哥到篮球引路人

  一个少年要跨过多少坎坷,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又需挥洒多少汗水,才能抓住年少时的那道光?暑假期间,无锡经开区NEW STAR青少年篮球培训中心内,庄咏嘉正带领孩子们挥汗如雨,作为品牌创始人兼教练的他,最终活成了自己年少时憧憬的模样。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曾经送过快递、做过销售、当过外卖员,甚至放弃了外企的光鲜工作。

  少年怀揣篮球梦

  1992年,庄咏嘉出生在宜兴新建镇——一个篮球氛围浓厚的小镇。每年十月前后,镇上都会举办篮球赛事,居民、企业组队角逐,甚至请来职业球员助阵。在这样的环境中,初中时的庄咏嘉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篮球。无人指导,他就对着视频自学。天赋加上努力,他很快开始“越级”挑战,与成年组交手,甚至偶有惊艳全场的高光时刻,但他从不满足,总在寻找提升的空间。

  “起初担心影响学业,后来觉得这小子真行,可以打下去。”初三起,庄咏嘉便成为新建镇比赛的常客,他的表现也征服了家人。大学时,他对篮球的热爱有增无减,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球场。当同学去网吧打游戏时,他却沉浸在NBA视频中,学习球星技术动作,成为湖人队的忠实拥趸。那个在顶级球馆打球的梦想,被他深深埋藏于心,种下了日后创业的火种。

  执着追求不言弃

  庄咏嘉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按照正常的职业路线,他应该会去企业单位,坐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对着电脑完成一天的工作。不过毕业那年,他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应聘到滨湖区一家肯德基店成为一名宅急送外卖员。至于理由,那里离新体中心近,堪称流川枫走进现实。

  “那时候父母也不理解,觉得我是没苦硬吃。”庄咏嘉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家里是经营饭店的,无论是父母让他回饭店帮忙,还是帮他在宜兴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都拒绝了,选择留在无锡继续追梦。回想那段经历,庄咏嘉笑得很坦然:那段日子并不好过,他每天都要纠结晚饭是吃一份6块钱的蛋炒饭,还是奢侈一把,点一餐9块钱的沙县鸡腿饭。

  这份工作庄咏嘉做了约半年,辞职后又成为一名顺丰快递员——只因顺丰每年组织全国性篮球赛,能和各地球友切磋。这份工作也没长久,之后他还做过销售。在一次外企篮球赛上,他因表现亮眼被对方看中,获得了一份专业对口、稳定且薪水不低的外企工作。

  若安于这份稳定,便不会有今日的“庄教练”。2014年,庄咏嘉首次接触篮球培训。当时他在无锡一支业余球队,一名队友正从事培训工作,邀请他加入。庄咏嘉心动了,便毅然辞去外企工作,成为该机构第一名全职篮球教练。收入虽不及外企,他却找回了久违的激情。可惜好景不长,因理念不合等原因,他离开了。之后整整一个月,他陷入了迷茫,开始反思人生。而命运,总是会眷顾执着的人。

  成功转型创业者

  “教练、销售都是我自己,当时给我定了一个指标,如果能够完成,我就能直接转正。”2015年年底,因为租赁场地到期,工人文化宫篮球馆的运营方寻找新的合作方入驻,庄咏嘉进入了对方的视线。

  说起来,庄咏嘉并不算一个外向的人,但是这一次,他决定逼自己一把。以文化宫为中心,他一个个小区、一层层楼区发传单做宣传。那段时间,他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拉客户。就这样,他超额完成了当初约定的指标。最多时,整个机构有超过1000名学员,长期在籍学员达800人之多。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庄咏嘉培养出了自己的教练团队。

  2016年,庄咏嘉有了新的想法: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干?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与新机构进行合作。就这样,庄咏嘉完成了从一名普通教练员到一名创业者的转变。

  此后三年,双方合作愉快,庄咏嘉也在经开区积累起了良好的口碑,不少家长经人介绍将孩子送到他这里来学习篮球。无锡良好的营商环境,特别是基层部门对小微企业务实的扶持政策,为他提供了及时支持。

  苦尽甘来终圆梦

  2019年,对庄咏嘉来说是特别的一年,场地到期后没能成功续约,他被迫将机构搬到了万象城附近的一处临时落脚点。为了维护好客户,他一个个给家长打电话,争取对方的理解,并且每次上课,都会租大巴车接送学员,“家长们信任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搬迁不久,又遭遇疫情,经营雪上加霜,庄咏嘉背负了不小的债务。他咬牙坚持,关键时刻,太湖街道主动减免了19万元房租,助他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在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的篮球馆顺利申请成为符合规定的艺体类校外培训服务机构。

  由于核心客户群多在文化宫周边,他一直寻找机会搬回。2021年,庄咏嘉决定奋力一搏。当年5月1日,他筹钱开设了“NEW STAR篮球”玉兰西花园社区店;同年6月,红星大都汇店开始营业;2022年,雪浪小镇店开业;2024年,位于金融三街的美式篮球馆落成——场馆采用他挚爱的湖人队紫金配色,终于圆了当年那个憧憬在球馆驰骋的少年梦。

  此刻,庄咏嘉昔日竭力维系的客户关系价值凸显。自搬回文化宫附近,因距离流失的老学员纷纷回归:“现在学员总数达1200人,最久的已追随十年。有些毕业的孩子,假期还会回来打球。”

  (晚报记者 施剑平/文 张轶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