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视界/广告

乱世巾帼商海浮沉

《灼灼韶华》打造别样民国经商传奇

  “我自己的人生,我自己做主!”近日,年代传奇剧《灼灼韶华》在CCTV-8黄金档热播,并在优酷平台全网独播。该剧凭借豪华的主创阵容和精彩的故事设定,一经播出便吸引了广泛关注。该剧以女性视角切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文风情,充分展示了女性面对外界偏见时毫不退缩的坚定姿态,遭遇重重挫折时永不言弃的顽强精神。

  民国商战与女子创业

  的巧妙融合

  《灼灼韶华》改编自石头与水的热销小说《野心家》,主要讲述20世纪20-30年代,中药商贾世家出身的褚韶华,面对夫家没落、行业动荡,她拒绝被旧观念定义,凭借聪慧胆识,勇闯民国商海,化解危机、应对竞争,终成独当一面的成功女企业家,展现了她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体悟,角色立体饱满。

  该剧聚焦褚韶华的人生历程,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勇敢抗争,更是那个时代女性对自我价值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通过褚韶华“不服输,敢拼搏”的精彩成长经历,深刻地传递出“自主自强”这一极具时代意义的价值观。

  剧情的突破在于对女性创业题材的重构。剧中,褚韶华既非《梦华录》中的浪漫主义英雄,亦非传统宅斗剧的复仇者,其成长轨迹暗合经济学“创造性破坏”理论,她通过不断摧毁旧有商业模式——药铺经营、纺织业惯例,实现自我迭代。这种叙事策略与《镀金时代》中的凯莉·库恩形成对话,但兼具东方特有的家族伦理困境,剧中,初恋夏初既是情感羁绊亦是商业阻碍,姐妹花兼竞争对手康二妞则折射人性的复杂性。

  视觉享受与听觉层次

  的艺术共鸣

  该剧以充满象征意义的调色盘重构民国,药铺场景采用沉郁的靛青与赭石色,暗示传统社会的压抑;而上海滩商界戏份则突现鎏金、猩红与冷银的碰撞,既呼应1920年代装饰派艺术美学,又暗喻商业与血性的角力。这种视觉策略彰显了导演对不同场景肌理的精准把握。

  剧中,主创团队构建多层次环境音。药铺场景中,捣药声与算盘声的交织,构成传统商业的听觉符号;当褚韶华闯入上海商圈,证券交易所的钟声、电报机的滴答声与轮船汽笛声混合成现代性的交响乐。在关键商战场景,环境音突然静默,只余心跳微响与纸张摩擦声,这种声画对立手法,将商业博弈提升至生死较量的心理维度。

  主演热依扎的台词采用近距离拾音技术,呼吸声与气音清晰可闻,赋予角色真实感。当她面对闻知秋说出“我的筹码不是银元,是活着”时,声带震颤中的嘶哑与坚定,已然超越表演范畴,成为生存宣言的物理性呈现。这种声音现实主义与《那年花开月正圆》里戏曲化处理分属不同美学体系,见证了编剧苏晓苑对商战题材的多元探索。

  历史真实与艺术野心

  的有机辩证

  导演刻意淡化历史宏大叙事,转而采用微观史观,通过褚韶华药铺账本的特写、股票凭证的褶皱、合约印章的残色等物证细节,构建起一部“物质文化史”意义上的民国商战录。这种处理使该剧获得超越地域的共鸣。

  尽管该剧在服化道层面极致地还原了民国风貌,但编剧苏晓苑坦言:“我们并非复刻历史,而是借历史场域探讨人物的生存境遇”。这种立场体现在对民国女性创业史的诗意重构,褚韶华整合药铺、化妆品、金融的跨业经营模式,实为对当代创业者的隐喻性书写。

  该剧与真实民国女企业家也存在互文性,都面临传统性别规范与现代商业文明的撕裂,但戏剧化放大了经商故事的传奇性。这种处理恰是艺术创作的合理所在,正如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所言“电影的本质就是造梦机制”,《灼灼韶华》的成功也在于将野心转化为可视化的时代史诗。当观众蓦然回首,会发现这已不仅仅是民国女性的奋斗史,更是人类野心的永恒镜像。

  (澎湃新闻 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