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外卖袋时没注意,袋子上的订书钉扎进指甲缝,当场见血了。”回忆起前几天的经历,市民李先生仍心有余悸。记者调查发现,像李先生这样,被外卖包装订书钉扎伤的案例并非个例。小小订书钉背后,折射出外卖包装在安全与管理标准上的矛盾。
外卖袋上有“钉”
消费者频频“中招”
9月中旬,市民李先生点了一份外卖,在拆袋时被袋子上的订书钉扎进食指指甲缝,疼痛持续了数日,对其日常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他将相关经历发布到社交平台后,不少网友留言称有相同遭遇,提醒其他人拆外卖时一定要小心。
记者以“外卖订书钉扎手”为关键词在社交平台上检索发现,相关话题的讨论十分热烈。有人发帖称自己“已被划伤三次”,呼吁外卖包装“抛弃订书钉,采用其他封口方式”;也有人被划伤后深感焦虑,咨询是否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
同时,也有网友认为“被订书钉划伤是自己不够小心”,将责任归咎于消费者;另有自称商家的网友表示,自己曾放弃使用订书钉封口,却被部分消费者质疑“不重视出餐安全”,陷入“不用怕投诉、用了怕伤人”的两难境地。
图省事、求牢固
订书钉深受商家青睐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订书钉仍是当前外卖市场主流的封装选择之一,其操作简单、固定牢固的特点,受到不少商家青睐,而安全风险却往往被忽视。
“要是不用订书钉,外卖袋一经颠簸就容易散开。”在梁溪区经营烧烤店的艾先生向记者强调了使用订书钉的“必要性”。据他介绍,店里的外卖打包有固定流程:先将烤好的食物用锡纸包裹严实,再套入油纸袋,随后在油纸袋上钉两个订书钉——既为封口防止撒漏,也起到“食安封签”的作用,最后将密封好的油纸袋装入塑料袋,才算完成打包,等待骑手取餐。
“用订书机钉两下既省事,又牢固。要是换成胶带,得缠好几圈才保险,既费时间又增加成本,不划算。”艾先生补充道。
替代使用安心贴
“封签”效果遭质疑
并非所有商家都依赖订书钉。滨湖区某连锁品牌奶茶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所在门店的外卖袋本身自带密封胶带,此前门店用订书钉,主要是为了固定订单小票,“后来有消费者拆袋时被划破手,给我们店里打电话,我们就逐渐放弃使用订书钉,直接用安心贴把小票贴在外卖袋上。”
该工作人员介绍,后来品牌总部针对外卖封装操作制定了统一规定,要求所有门店停用订书钉,全部使用升级后的安心贴。
然而,安心贴虽不会划破手,其“食安防护作用”却屡遭消费者质疑。有消费者发现,只需简单操作,就能将安心贴完整取下后重新粘上,导致“封签”原本应有的“防拆封、保安全”功能形同虚设。
监管有“封签要求”
无“订书钉禁令”
记者注意到,2024年6月1日,江苏省颁布实施的《江苏省食品安全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对配送的直接入口食品,入网食品经营者应当使用封签或者具备封签功能的食品包装物予以封口;未封口或者封签损坏的,配送人员有权拒绝配送,消费者有权拒绝接收。”
不过,《条例》并未明确订书钉、安心贴等是否可以作为“食安封签”使用。截至目前,无锡外卖行业在封签的使用上仍无统一标准。
(晚报记者 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