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古法与心法

朱文颖《古法》读后

  | 汪芦川 文 |

  读朱文颖的《古法》,初感是一种特别的朴素与静默。在访谈中,她曾提到“不太喜欢巧合的情节设置”“喜欢含混的线索、瞬间的领悟”,她要写的是一个含混与逼近底层真相的过程。《古法》就是这样一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位中年女主播兼设计兼职者的日常。主人公在“东方美学”“新中式”“古法”“旗袍”等命名与流行意象之间不断游移,同时要处理与设计师在审美原则上的冲突,以及对设计师老简“幽蓝色的仰慕”。故事最终以她身穿古法旗袍,在中式天井里等待将至的台风作结。在近乎寓言式的场景中揭示出作家对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

  文本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常在自我回望与现场描绘之间转换。叙述者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她的视线落到设计的细节、衣裳的裁剪、茶室的栏杆上,因而小说的感知基础始终是触觉的微小变动与审美的细微偏差。小说开篇一句关乎衣服的评判便奠定了整个文本的美学焦虑,作者写道:“康康做的衣服总好像多了点什么”。从看似琐碎的抱怨出发,朱文颖对时间与风格、物与人的关系完成了初步的审问。衣服在此不只是衣服,它是气质的外延,是记忆的载体,也是人如何被世界折叠的一种证据。《古法》的叙事结构很有特色。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依靠情节推进,而是依靠气息的流动与空间的转换,依靠物的显现与隐匿。小说中有许多看似闲笔的描写,比如老简回忆培训师的声音,“我”讲述童年冰西瓜的经历,女科技人谈论AI与设计。这些段落似乎与主线无关,但实际上都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苏州园林中的花窗,既分隔空间,又连通视线,创造出一个多层次、多视角的叙事世界。这种叙事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这种叙事方式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读者改变阅读习惯。读者需要像观赏山水画那样,沉浸其中,慢慢体会,才能把握整体的气韵。

  无论是《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深海夜航》,还是《浮生》,江南一直是生于上海、居于苏州的作家朱文颖的美学据点。从更广阔的文学脉络来看,《古法》与朱文颖以往叙事有连贯性,她长期关注江南的文化气脉并以细腻的文笔扩展地方的感知,这一传统在本作品中以更为沉静而内敛的方式继续。与其他小说一样,《古法》中的江南也并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美学方法和一种结构叙事的意识。朱文颖以回廊、天井、花窗、流水等苏州园林式的叙事结构,构建起一个虚实相生的文本空间。老简所设计的茶室与庭院,康康所制作的旗袍,甚至“我”所主持的直播节目,都弥漫着一种江南特有的气息。这里的“江南”不再是怀旧的符号,而是一种叙事的节奏,甚至是人物心理的外化。老简的设计、康康的旗袍、“我”的梦境,都在这一空间中彼此呼应,共同指向一种“古法”精神。

  评论家何同彬如此写道:“《古法》有意营造了一种我们与‘古典’‘江南’及其器物、空间、人的特别亲密、和谐、舒适的氛围,但却在这种‘伪装’形成的静水流深中,把我们引向‘古法’之外,或者把‘古法’放在一条当代的逃逸线上,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丰盈的小说的世界中‘逼迫’我们思考如下的问题:什么是‘古法’?我们真的能够拥有‘古法’吗?什么是真实的世界?是‘古法’还是‘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真实的世界’?”小说中的老简和康康,都在试图寻找一种古法,但他们寻找的方式却是非常现代的。老简通过设计,康康通过剪裁,“我”则通过叙事。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接近那种古老而又新鲜的精神。什么是古法?古法不是简单的复古与怀旧,也超越了手艺、设计、服装这些具象之物的技法,而向内指向一种不可见的心法和一种存在的方式。

  小说的后半段提到了AI与科技:“其中有一场的直播主题是‘人工智能能够做好设计吗?’”科技既作为“古法”的他者出现,也作为镜子让人物看见自己的渺小与怀疑。它的存在像一个常常在幕后台前晃动的阴影,促使人物、审美与传统三者之间的界限被不断询问。“担任嘉宾的女科技人留着长短适中的锁骨发,上半身职业西装,下半身牛仔裤。我估计她的年龄处于我和老简之间。她说话的时候,眼睛和唇角都在微笑,让我稍稍感觉惶惑。”在直播中,女科技人提出“AI降低了‘术’的门槛,让设计这件事变得不那么困难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但是艺术作品的好坏,还是在于背后的‘道’。”她与叙述者等人的对话中,那种审美理想与技术效率、美感与流量之间的摩擦最能体现小说的科技维度。在此意义上,《古法》对科技的探讨不是科幻式的未来设想,而是一种关于科技如何进入审美、生活以及身体与记忆之中的生活化的现实投射。作者试图追问科技怎样与古典传统发生摩擦与冲突;怎样在这些摩擦里让我们重新审视所珍视的物与所认同的身份。小说的力量就在于让这些探讨既不说教也不偏激,而是在细微处让人感受科技对“法”的撼动与重构。

  显然《古法》是一部以温柔而精确的目光检视当代与古典关系的作品,读来可获得一种缓慢的智识愉悦与感官的慰藉。它邀请读者在一个既熟悉又略带陌生感的江南世界中,重新学习何谓在场与被记得。对于关心当代中国书写如何与地方传统相遇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回味的短篇佳作。

  朱文颖《古法》,首发于《芙蓉》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