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作家 周国忠
周国忠,男,笔名青城,当代作家、诗人,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无锡市作协原副主席。已出版主要著作有诗集《青城诗抄》《夕阳风笛》、小说《无题》、散文集《笨拙境界》《闲思杂集》《词不达意》、纪实文学集《四俊散记》以及代表作——长篇纪实散文《弟弟最后的日子》等。先后获第二届中国地域诗歌大奖、江苏省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第十届冰心散文奖提名作品奖、太湖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多篇作品被收入《当代散文精品》等相关丛书或年选,作品节选被《花城》《天津文学》等多家刊物和美国、新加坡等刊物转载。
他种过田、扛过枪、握过方向盘……却始终紧握一支笔,以文字打动无数读者,在文学的世界里探寻自己的道路。他是周国忠,笔名青城,始终以“爱好文学的书写者”自居,在纷繁琐事中凝练出独特的文学视角,用最朴素的文字,完成一个书写者的“课题”。
从农田到文坛:多重经历淬炼出文学视角
小学毕业后,周国忠便在生产队种田,随后北上当兵,退役后当起了司机,再辗转到乡镇企业的管理岗位工作……这样一份看似与文学相差甚远的人生简历,却孕育出了一位对生命有深刻洞察的写作者。“儿时家里虽然贫穷,却有一大箱古书。”周国忠回忆说,那些少年懵懂时读过的古籍,为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学基础。安静的性格、爱读书的习惯,加上多年生活的沉淀,让他不知不觉便走上了写作之路,“我只是读着写着,不知不觉搞起了文学。”
周国忠谦逊地笑道:“相较‘作家’这个称呼,我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爱好文学的书写者。”对于多种人生角色的历练,他认为这无疑会使自己的文学视角更加宽阔,思维和叙事方式更趋多元。笔耕不辍的周国忠发表作品的数量越来越多,他将读者的认可视为坚持创作和精进表达的转折点和动力,诗、散文、小说、纪实文学等各类作品也随之出版。
代表作《弟弟最后的日子》:无功利写作成就作品力量
周国忠有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代表作《弟弟最后的日子》,这部被评论家称为“精神史诗”“浑厚的生命写作”的长篇纪实散文,记录了弟弟罹患晚期肝癌后最后三年的生命历程。他的文字沉静而富有诗意,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这部作品,是我文学创作路上的重要转折,是创作质量的跃升之作,也是突破创作瓶颈之作。”
“这种‘旧事重提’式的行为,就像去撕开一个刚有些长好的伤疤,既戳痛了我的内心,也戳痛了亲友的内心。”周国忠回忆说,“书成之时,我在书房失声痛哭。”作品直面“死亡”这一普遍却严肃的话题,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他说,自己的创作初衷异常纯粹:“当初写这本书时,根本没考虑发表或出版,只想将弟弟最后三年的生命面貌真实、完整地呈现出来。”这种无功利、无约束的写作状态,反而成就了作品的真实力量。
写作者的“课题”:用平白文字滋养心灵
周国忠的创作涉猎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等多个领域,但他谦称:“我只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比较有把握的文体。”对于写作和文学,他也始终只视为自己的爱好,是否发表、出版,周国忠并不太放在心上。“写作是我借以自渡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永远高于文学。”
“你爱文字,文字也会爱你;你爱文字愈深,文字就会加倍爱你。”周国忠提出,写作者应该有对已经用滥和贬值的语言进行改造和净化的自觉,“语言最大的局限,是无法准确表达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他致力追求用最直白的文字营造最灵动的语境,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晚报记者 李昕昕/文 李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