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保健周刊

三大认识误区让钙“背锅”

越限钙,骨质疏松和结石越易找上门

  □ 本报记者 王晓寻

  受访专家: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任天丽

  日前,本报保健周刊一则《10年骨折10次,罪魁祸首是骨质疏松》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记者了解到,自8月初,无锡二院开设全市首个骨质疏松专病专家门诊后,仅过去1个月,该专家门诊已在锡城众多骨质疏松患者间“口口相传”。“每次专家门诊30个号,很快就挂满了,许多老年骨质疏松病人都是相伴而来。”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骨质疏松门诊专家任天丽说。

  谈到预防骨质疏松,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甚至年轻人都知道要补钙。但门诊中,任天丽也发现,对于如何正确补钙、补钙与结石的关系等话题,许多患者还存在三种常见的认识误区,无形中让钙元素“背了锅”。

  ◆ 预防骨质疏松,每天多喝牛奶、多吃鱼虾就行? ◆

  这是门诊中,患者念叨最多的一句。“要知道,这个想法绝对是错误的。”

  据《2013年版NOF骨质疏松防治医师指南》中数据显示,年龄50-70岁的男性应每天摄入1000毫克钙,年龄51岁以上的女性和71岁以上的男性每天摄入1200毫克钙。“就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需摄取800毫克的钙才能满足机体需要,其中靠饮食进补的钙约200毫克左右。”任天丽说,而需要防治骨质疏松的人群,每天需摄入1200到1800毫克的钙,“单靠多喝牛奶、多吃鱼虾进补,吃得再多,除了吃撑,摄取量仍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对于骨量减少、接近骨质疏松的人群,专家建议先到医院做骨密度检测,更准确把握自身骨骼强度情况,配合服用医用钙剂。此外,日常饮食中还应控制肉类和盐的摄入量,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

  ◆ 钙片有副作用,补到一定量就可以停止? ◆

  今年60多岁的陆大爷逢年过节就会收到小辈孝敬的食补品,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钙片,他一直定时定量地吃着。一次广场舞,陆大爷听周围人信誓旦旦地说,钙片吃多了不仅会长结石,还会有副作用,信以为真的他吓得回家赶紧停了。

  “钙是微量元素,是人体骨骼构成的重要原料,钙离子平衡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终身摄入足够的钙十分重要,骨质疏松患者更不能中断!”采访中,任天丽反复强调。此外,患者在服用钙片的同时还需要补充维生素D,以此促进钙更好吸收,提高肌肉力量,有效促进骨骼健康。

  ◆ 怕得结石或得过结石的患者,需注意限钙? ◆

  采访中,不少专家向记者感慨,在长期错误的网络宣传下,这已是大众对补钙认识的最大认识误区。

  “预防结石,很多人搞错了方向,关键要知道结石的成分,否则盲目限钙,毛病反而会找上门。”任天丽说,大众惧怕的胆结石,其实是胆固醇结晶,和钙不搭边。而肾结石的形成不在于钙摄入多少,主要是体内草酸浓度的高低。如果体内草酸浓度过高,即使不补钙,也会与骨骼中释放的钙形成草酸钙,限制钙的摄入并不能阻止结石的形成。

  更值得强调的是,低钙饮食虽然可以降低尿液中钙的排泄,却增加了草酸盐的吸收和其在尿液中的排泄,继发的高草酸尿可以增加结石的形成,从而造成结石复发。如果适当补钙,食物中的钙除了一部分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其他不被吸收的钙则会到达肠道,与肠道中的草酸结合成草酸钙,进而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减少人体对草酸的吸收。“而且骨质疏松患者的规范治疗,国际标准要求补充的是碳酸钙,不能被其他钙类代替。”任天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