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周刊

让儿童成为幸福的人

一所小学校园可以承载怎样的教育乾坤?

  在江阴高新区实验小学(简称“高新实小”),这个问题的答案精彩得超乎你想象:从“青花瓷”“古法印染”中的文化寻踪,到“虎头鞋”“麦秆画”“通草堆画”里的手艺传承;从追黄蝶、捕鸣蝉、放纸鸢里的童真绽放,到“小苹果”“小荧星”“小甜心”里的才艺飞扬;从“午间合伙人”里的创新协作,到“童心同读”“平语近人”中的立德树人……传统文化与今语新声在这里交汇贯通,自由天性与规范治学在这里和谐并存,童年福祉与师生成长在这里完美交融。

  “让儿童成为幸福的人”是江阴教育的理念信条与文脉传承,更是高新区实验小学办学多年来始终坚守的朴素而真挚的教育初心。秉承着办“幸福教育”的初心,高新区实验小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童年祉印”为核心理念与课程载体,让儿童在“立德”中不断“树人”。

  非遗传承进课堂 厚植文化塑童年

  当“高新实小”把青花瓷从历史书本中带到课堂上,青花瓷所承载的千年瓷文化的记忆一下子鲜活起来:面对一片片青瓦,学生们小心翼翼地画坯、上釉、烧制,等待成品出窑,体验传统手艺的精妙之美;亲手制作过青花瓷,用“行”打开“知”的广阔世界:学生们徜徉课文《青花》的美好世界,探究中国瓷器“海上丝绸之路”的脉络,一片小小的“青花瓷”,串联起了经典文学、人文地理、色彩线条、数学几何、“一带一路”……形成了触类旁通的课程体系;而在“知”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书画与瓷的邂逅”课程纲要,组建“小青花”社团,开展慈善拍卖,举办作品展览,用“知行合一”推动“青花瓷”课程价值的促进与丰富。

  在高新实小,像“青花瓷”这样的传统文化课程还有很多:“麦秆画”“虎头鞋”“通草堆画”“剪纸”“面塑”“古法印染”……这些课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遗课程”。每周五下午,“非遗”传承人或民间手艺人都会如约来校,带领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结晶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提高技能,濡染文化。“非遗课程”不仅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而且将非遗作为优化课程生态的一根纽带,把课程与传统文化贯穿打通。

  流动课堂多绚烂 “五育”协调并一体

  在“高新实小”,课堂可以是传统的教室,也可以是午后阳光下活动云集的操场,还可以是金灿灿的油菜花田……课堂是流动的风景线,是跃动的音符,是学生们自主探究、全面成长的摇篮。

  流动的课堂,是高新实小“五育”一体化的载体。学校以“一片油菜花”开启“生生农场”的课程建设,以此切入劳动教育。学生们实地播种培植、记录花开花落、采摘品尝果实、制作植物标本、分享劳动收获,由此不断增强劳动认知,丰富生活经历,提升价值体验,培育劳动精神。在此过程中,融入了情境式道德养育,全浸式课程体验,契合并演绎“劳动创造美”的美学韵味,在劳动教育中自然渗透、彰显、融汇了其他各育。

  “五育”相得益彰、彼此交融。遵循德育的方式,把生命的故事汇编成励志教材;按照写作的要求,把劳作的见闻转化成写作的素材;根据数学的逻辑,把生长的数字改编成数学的题材;运用艺术的创编,把色泽与纹理创作成画面与音律……最终,“五育”在课程的融入与贯穿中成为现实。

  “平语近人”阅真知 红色文化育英才

  在“高新实小”,诵读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认真打造“平语近人”诵读课程。

  学校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选取易于儿童理解的部分,根据儿童的特点与规律进行创作,并结合语文学科的诵读内容,编制《情感》《规则》《道德》等12个篇章组成的校本诵读教材。

  在此编制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情景表演诵的形式,有锣鼓声声下的百人齐诵,有边吟边唱边舞的歌剧表演诵,也有经典句段的人物表演诵,同学们在情境中感受经典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精彩绝伦。这是传统诵读在主动审美适应中,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绚烂多姿的童年祉印。在高新实小,“童年祉印”理念所贯穿的幸福课程体系刚刚实施不到一年,可是学生们沉浸其中,体验着,感知着,成长着……很多六年级的学生感叹说,可惜要毕业了,真希望能多体验这样幸福的课程。□王新刚 于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