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无锡调查队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无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在衣、食、行、用等消费的量与质方面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新时代,信心满怀的无锡人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以奋斗成就梦想,成为无数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市场供应充足 品牌琳琅满目
数据: 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选购衣服标准是耐磨耐脏,衣服色调和款式单一,穿着将就。数据显示,1957年,无锡城镇平均每人衣着支出21.1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物质丰富,到2018年城镇人均衣着支出2906元,是1957年的137.7倍,年均增长8.4%。2018年,无锡规模以上纺织服装、服饰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63.42亿元。与此同时,无锡城镇居民的饮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食品结构比较单一,仅有粮食、副食、烟油茶、其他食品等。1957年,无锡城镇人均粮食消费151.4公斤、家禽1.5公斤、猪肉羊肉10公斤、鲜蛋2.3公斤。2018年城镇人均食品烟酒类消费9559元,其中,食品类消费5796元,烟酒类消费1263元,饮料消费159元,饮食服务支出2341元。
故事: “老大新三年,老二旧三年,缝缝补补给老三。”回想起幼年时代,五星家园的居民冯冬泉清晰记得,自己的衣服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再补。“我们全家七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平时都是穿哥哥的旧衣服。那时候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只有过春节的时候有新衣服穿,布料样式也很普通,但在当时来说已经很好了,不过我们也是穿了一天就要脱下来等来年春节再穿。”
1941年出生的冯冬泉今年已经78周岁,但他对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仍记忆深刻。“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人们吃饭都要凭票券去换。小时候我最盼望过年,只有在那时能吃鱼和肉。”冯冬泉说,现在他和老伴两个人吃饭也要烧四菜一汤,有荤有素,追求的是健康饮食,平时经常还会和女儿女婿去饭店吃饭。“如今的生活和以前完全不同了,人们不仅吃得饱还注重吃得健康,穿着也越发讲究。这是时代在进步,国家在强大,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冯大爷笑着说。
评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无锡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普通老百姓而言,吃饭穿衣方面感受尤为深刻。现代人已无法想象,物质匮乏年代,买肉得有‘肉票’,买布得有‘布票’的窘境。”无锡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杜亮向记者表示,老百姓的衣食变化反映了生活水平的变迁,更折射出了一个地区商业的发展轨迹。“今天的无锡,海岸城、大东方、荟聚等大型购物中心遍布各方,国外、国内服饰品牌众多。朝阳市场实现了‘一摊一眼’视频全监控,天鹏市场启用了‘智慧市场APP’,各种菜肉类信息一目了然,扫描支付、产地溯源早已成熟应用。衣食的变化不仅仅是体现在供应数量、供应种类的提升,更是体现了先进技术的应用。从吃饭和穿衣这两件事情可以充分看出,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祝福祖国更富强,人民生活更美好。”
农村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
数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无锡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变,也发生了很大改变。1986年,无锡农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16台,电冰箱1台,彩色电视机6台;2018年,每百户拥有洗衣机增加到了111台;电冰箱增加到了119台,彩色电视增加到了207台。进入21世纪,各种新型电子产品铺天盖地涌向农村市场。2000年,无锡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为2台,拥有移动电话30部,到2018年,无锡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庭电脑增加到66台,移动电话增加到274部。
故事:“20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个初中生,那时候家里连电风扇也没有,更别说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这些家电了。我记得电灯也是在七十年代后期家里才有的,但是用电很不稳定,经常停电。”家住宜兴徐舍镇的汤富兴说起从前的事情,感慨连连。
汤富兴表示,那时候,手表、收音机都是农民家里的奢侈品,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才会有。“在那个年代,工厂里普通学徒工的工资只有10多元,而一块中山牌的手表就卖30元,很少有人买得起。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农民的收入增加,电视机、冰箱等家电才开始慢慢进入农村家庭,日子才逐步好了起来。现在各类电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齐全,缺什么就买什么,生活条件不比城里差。”汤富兴告诉记者,他们全家见证了徐舍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心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不断攀升。
评说:“多年来,随着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推进,无锡逐步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边界在城镇园林化、乡村城市化进程中早已模糊。”江南大学区域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商学院教授曹炳汝表示,如今无锡的乡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几乎与城镇发展相当,实现了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资源配置和基础建设投入的均等化。无锡城乡已实现高度融合,乡村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也促进了社会公平,推动了乡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协同发展。“由于无锡城市空间面积不大,加上交通日益通达,乡村逐步成为城乡居民共同生活的‘社区’。”
交通建设见证城市飞速发展
数据: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公路设施不健全,城镇居民出行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主。改革开放之后,道路长度不断延伸,截至2018年底无锡城市道路长度3891公里,1978—2018年间年均增长9.6%。公交线路和营运车辆大幅增加,各社区可以顺利乘坐公交。2018年年底营运车辆数3179辆,营运线路长度为5819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21.3倍和30.8倍。数据显示,2002年无锡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0.5辆,到2018年末达到64.6辆。出行方便快捷,带动了居民出行消费的增长,2018年末城镇人均交通支出3883元,占人均生活消费的比重为11.1%。
故事:对在江溪街道叙丰家园社区工作的华裕栋来说,小时候父亲骑着28寸自行车来学校接他是他童年印象最深的事。“那时候我上小学,父亲每次骑自行车来学校接我,再去奶奶家路上要一个半小时。我坐在车后座,两只脚没有踏板可以踩,只能晃荡着到奶奶家,每次腿都很酸痛。”华裕栋说,在九十年代,家里能拥有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已经算生活条件不错的了。“到了2000年,我上高中的时候,父亲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车用以代步。后来我上了大学,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里就购置了一辆夏利小汽车。”如今,华裕栋家里的夏利车早已换成了其他品牌的汽车,在今年5月,他还专门为老婆新添置了一辆大众汽车用来上下班代步,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自行车到私家车,从公交车到地铁……人们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华裕栋回忆,在内环高架还没有造之前,他从前进花园去马山需要两个小时,现在走高架,不堵车的话只需一个小时。“等湖底隧道造好的话,去马山就更快了,估计只要40分钟时间。近年来,无锡密织高架、快速路网,交通越来越便捷。相信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锡城的交通会为开车一族带来更好的体验。”
评说:“城市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无锡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江溪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卫红感叹道,江溪路网的变迁,仅仅是全市交通建设大发展的缩影。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锡城私家车数量逐步增多,市民出行越发便利。“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建设。近年来,市政府对市区和城市周边交通干道不断改造升级,高架桥、快速路相继建成,无锡已形成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极大满足了市民出行和城市发展之需。相信随着地铁1号线南延线、3号线和4号线的快速推进,无锡的交通将实现新跨越,展现新面貌,也为市民带来更加高效、安全、惬意的出行体验。”(尤佳莉)
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无锡调查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