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探索

发展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透过民生数据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无锡发展成就

  □无锡市经济学会课题组

  无锡作为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现已建设成为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宜居宜业之城,越来越多的市民过上了高品质的小康生活。本文通过经济、食衣住行、文教、生态环境、医疗卫生、人均寿命等方面数据的对比,反映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无锡经济的稳步增长,科教文卫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民生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日子越来越红火

  经济总量。解放初无锡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GDP和人均GDP分别为2.74亿元、113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无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2018年GDP达到1.144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7.427万元,分别较1949年增加4174倍、1523倍。

  70年来无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达到高品质的小康水平。2018年无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4万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7万元、3.08万元,分别较1978年增长166.6倍、169.1倍;从业人员2018年较1978年增加1倍;201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1.78%;无锡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2018年分别为35016元、21460元,分别较1981年增长73倍、69倍。

  食衣住行。由解放初的温饱型转为现在的享受型,柴米油盐酱醋茶水“八件事”产品品种多样、市场供应充足;当今家庭衣食住行游五件大事,则呈现出款式多样、安全可靠、生活舒适、交通方便、出游畅通等特点,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全国宜居城市。

  无锡号称布码头,但解放初多数市民穿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少数贫困市民则是衣不蔽体。如今居民更注重在琳琅满目的衣服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款式。

  鱼米之乡的无锡在解放初,一些市民缺衣少食,吃不饱肚子,购买生活用品时要凭粮票、肉票、油票。现在市场上的食品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应有尽有,而且实现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标准。2018年,食品检测安全率达到98.38%。

  解放初,许多家庭住在冬天透风的冷摊瓦房或草房中。2018年无锡城镇常住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46.35平方米,较上世纪90年代初翻了二番多;住房的结构也从鸽子墙和空心楼板发展为抗震性能良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升降电梯成为新建住宅的标准配置;现在几乎家家户户有成套家电及成套家具,卫生间及厨房间配套齐全。家庭耐用消费品数量快速上升;201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洗衣机105.5台、电冰箱105.6台、彩电186.4台、空调247台、手机247.5部。

  解放初无锡行路难,从乡下到城里要步行三、五个小时,农村中多为狭窄小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现在交通发达,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电瓶车、小汽车,选择很多。解放初的私家车全市仅有数百辆,现有149万辆。2018年柏油路长度3891公里,为1965年的162倍。公共交通实现“上天(飞机)入地(地铁)”。城市公共交通的营运车辆,从1957年的29辆增加至2018年的3165辆;出租车,从1970年的4辆增加至2018年的4040辆;地铁线路,从2011年开始运行,计划建设7条地铁线路及至江阴、宜兴的轻轨。城际公路交通快速增长,客运量从1970年的779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8446万人,为10.8倍;高铁、铁路每天途经无锡200多对客运车辆,每年发送旅客数千万人次。

  旅游方面,来锡的国内外游客从2012年的6365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9876.28万人。有国家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27家、3A级景区14家、2A级景区9家,有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17个。每逢节假日无锡各风景区人潮涌动,乡村游和农家乐成为当今热门之选。

  能源方面,从解放初的稻草木柴、煤球煤饼,直至现在的管道天然气,家家都有电器设备;以往在用电高峰时经常拉闸限电,如今天天不断电(检修除外)。2018年全年社会用电量达到732.8亿千瓦时,其中城乡生活用电为73.8亿千瓦时,每人平均年用电1122千瓦时。

  文教事业。从解放初的学校少、缺教师、穷人上不起学,到如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素质不断提升,学历不断提高。大中小学学生从1949年的合计25.3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81.3万人,增加2.2倍;其中,高等院校从1949年的1所增加至目前的12所,在校学生数从772人增加至2018年的11.39万人,为147.5倍;高校教师从1949年的90人增加至2018年的6283人,为70倍;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升初率均达到100%。

  解放初全市仅有几家电影院、剧院,现在市民文艺生活丰富多彩。全市2018年有艺术表演团体72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站82个、博物(纪念)馆58个,市区有线电视总用户有121.89万户,电视人口总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二、生态越来越美

  消除洪涝全国领先。无锡从解放初的洪涝灾害年年不断到如今基本消除,家家户户安全度汛。70年来,无锡大力兴修水利,2007年无锡率先在全国创建主城区高标准城市洪涝防治控制圈,后建设锡南片控制圈,可抵御200-250年一遇洪水和消除日降雨200毫米的涝灾,同时调水改善水生态环境,治水经验在全国推广。无锡还建设众多圩区,提高低洼地区洪涝安全保证率;拓建、新建望虞河、京杭运河、锡澄运河、新沟河等骨干河道,进一步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治理水环境全国领先。无锡在全国首创河长制,大力推进河湖治理,修复湿地、河湖治理取得良好效果。全市重点水功能区95.7%达标。建成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的河道。采取措施:一是控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河道受到污染。1989年始建第一座处理能力10万吨/日的芦村污水厂,现全市已建75座污水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20万吨/日。同时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关停并转重污染企业,工业企业搬迁入园,建设循环经济。二是清除河湖淤泥,多举措净化河道水质,江阴市澄东地区的白屈港江河连通工程改善了河网水环境,为全国江河连通调水树立了榜样。

  修复湿地绿化成荫。全市山水林田路湖草统一治理,全面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扩大河湖湿地,修复生态系统。现已建设1100多公顷湿地,建成梁鸿、蠡湖、长广溪等国家级湿地;初步形成环太湖生态修复带,已建成众多省级湿地公园和湿地小区,河道水草丰盛、游鱼可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良。

  太湖治理成绩显著。经历2007年太湖水危机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太湖水生态环境的治理,经十多年努力,多措并举,使太湖水质明显好转,成功消除了太湖水源地“湖泛”的黑臭现象,确保安全供水和安全度汛。

  三、寿命持续增长

  解放初期多数市民直接使用河水、井水或塘水,用明矾沉淀后作为饮用水,常因水质不净而生病;如今自来水已进入千家万户,多数人家安装了净水器。1954年无锡在江苏省建成第一座自来水厂——梅园水厂、日供水能力10万吨,2019年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45万吨。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投资23亿元建设长江第二水源工程,使市区建成长江、太湖双水源供水网,极大地提高了安全供水保证率;全市年总用水量达到27亿立方米;确保全市足量供水、安全供水。

  医疗卫生与人的健康寿命息息相关。解放初缺医少药,市民身体素质较差。2018年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480个,其中综合医院8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0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700家,护理院30家,疗养院7家。卫生技术人员,从1949年的0.20万人增加至2018年5.47万人,为27.35倍;医生,从1949年的0.12万人增加至2018年2.1万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床位,从1949年的465张增加至2018年4.58万张。通过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保改革,无锡正在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市民养老体系。

  解放初期的无锡,人均寿命不到50岁。几十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民生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医疗条件大幅改善,无锡人平均寿命持续增长,达到一般发达国家水平,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78岁。

  【课题组组长:黄胜平,成员:朱喜(执笔)、冯冬泉、吴亚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