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无锡一棉建厂100周年,从民族纺织典范到行业领军标杆长立于时代潮头——

一根纱,一匹布,一百年

  □本报记者 江山 英洁 胡桃

  “保存得这么好……”今年国庆节期间,荣德生的孙女荣智安到访无锡一棉。看到祖辈、父辈曾经使用过的办公桌椅,置田建厂时的地契立柱,工厂管理的规章文书,眼眶不由湿润;与这些“老物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棉现代化的智能工厂,她在感动之余更露欣喜:“那时建的厂,历经百年,现在发展得这么好。”

  缔造一家百年企业,本身就是一项壮举;更难得的是,以“一根纱、一匹布”穿越百年,始终初心未改。

  1919年,中国著名民族工业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当年荒凉的梁溪河畔建起了申新三厂,成为中国民族纺织业典范;蹚过历史的长河、历经数代人的接力,当年“实业报国”之志向,在如今的锡山区团结路,演变成无锡一棉“高度专业、高端立足”的抱负。更展传承与创新之悠长意蕴的是,一棉选择在16日启动万里之外埃塞俄比亚工厂的“投产键”,30万纱锭即将在非洲大陆上舞动。

  百年一棉,丝路全球——实业纱线从梁溪河畔到“一带一路”,正勾勒出第二个百年“丝路全球”新图景。

  百年实业

  “实业救国”的初心之志刻入基因,成就一代代人坚守主业的专注与精进

  一百年只做一件事,够专注。

  即便在历史悠久的纺织业,百年企业也不多见。 无锡一棉为何“还是这么好”?“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主业,纱、布,”无锡一棉董事长周晔珺说。198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棉,身为企业的第十七届、十八届“掌门人”,她深切地知道,创业先辈们“实业救国”的志向,至今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一根纱、一匹布走过百年,初心之志刻入企业发展的基因,一代代的“相似选择”诠释了坚守实业背后的精进追求和自我革新。

  比如对一流设备的投入。1919年,荣氏兄弟创办申新三厂,引进的英国、美国设备,建成后纱锭50000枚、布机500台,可年产棉纱3万余件、棉布30万匹,在国内规模无二、同业瞩目,为成为民族纺织典范夯下基础。

  “这些设备,就是世界最先进的,”目光注视着企业百年展示厅内那台标明“1920”年份的纺机,周晔珺由衷感叹。来看看一代代创业者的选择:1979年,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5920锭全流程纺纱设备和部分织造设备;1985年受纺织工业部委托进行棉纺全流程成套新技术工业性实验,全面实施老厂改造设备大规模更新;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率先引进烧毛机;2000年就成立了计算机信息中心,构建起初步的信息化网络,15年间用几十万个传感器与数千台设备串联成传感网络。

  率先的,不仅仅是设备。从中国近代民族纺织业典范走来,无锡一棉在时代之中总能够瞄准时代趋势“敢为人先”:上世纪70年代末,在全国第一个开展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率先与外企合作;1993年成为全行业首批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如今出口销量已多年稳居国内棉纺行业第一;1999年,一棉开始思索:传统产业如何融进新元素、赋予新生命力。次年开启信息化征程,成为中国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最早的探索实践者。到今天,在埃塞俄比亚国家工业园建起新工厂,再次成为棉纺行业国企当中的“第一个”。

  多年来总有人劝一棉的领导,“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领导层深思后给出回答:“篮子如果不拎在自己手里,仍然不保险。棉纺市场那么大,我们只需做自己擅长的事、努力成为行业最顶端的那个。”专注实业、敢为人先是无锡城市工商基因,百年一棉便是最好的样本。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百年风雨

  “逢难更进”的自信韧劲深入肌理,每遇困境必以创新强力穿越“涧道之峡”

  一百年做好一件事,不容易。

  发展路上难免荆棘,一棉历史上遭遇困局又走出困局的事不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那年,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确实是很困难。”周晔珺当时是常务副厂长。然而那年,一棉没有流失一个国际客户,还开拓了新客户。助力并非只有国家的新政。原来,之前筹备已久的高支纱线正式投产,开拓了欧洲高端市场。而2001年引进的最先进的紧密纺纱技术,也适时延伸出质优价低的新产品,成功引导市场。老工人们回忆,行业虽不景气,仍有后道制衣厂带着千万现金来提货——创新的力量在困局中愈发明显。

  一次困局,让技术创新推动品牌的跃升。一棉TALAK品牌成为中国名牌,国内市场上与福田、雅戈尔、海澜之家等国内著名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国际市场上,成功配套国际高档服装面料和家纺产品。今天无锡人身着BURBERRY风衣,可能还不会想到,布料就来自于身边的这家百年企业。所以在一棉,你能看到一面“光芒耀眼”的墙,光芒源自刻在墙上的那些世界顶级品牌:HERMES、CHANEL、LV、BURBERRY、HUGO BOSS……作为它们稳定的供应商,一棉被欧洲客商誉为全球最优秀的棉纺织工厂。

  另一次困局,则让管理创新推动价值的跃升。1999年,无锡一棉要压缩3万纱锭,既要缩编减员,还要新添设备,同行之中有“不改等死、早改早死”的说法。周晔珺回忆道,厂里还是决定早改,挨个解决好工人的出路,顺利压锭,顺利完成新车间建设。新车间建设以及日后率先退城进园,都成为了管理提升的契机。2000年启动信息化后,智能车间成为行业样本。同样11万纱锭最早用工要8000多人,如今只需用工1700多人,全厂万锭用工达到了25人的国际先进水平,劳动效率一直保持全行业第一。

  越是困难的时候,根基稳健的实体企业越能成为中流砥柱。一棉有这份自信。周晔珺说,不管哪个年代的企业领导班子都思想统一:“所有的困难都要靠我们自己解决”,而且百年当中无数次事实证实了:困难时的危机感更能激发企业去创新、去突破,穿越“涧道之峡”。

  漫步企业的展示厅,一棉集团党委副书记毛建新介绍,重温百年当中那么多次的逢难而进,是对员工一次非常好的主题教育,面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更有斗志、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

  百年新梦

  “世界一流”的雄心韬略谱入新篇,“第二个百年”沿着“一带一路”再攀巅峰

  下个百年,还是一根纱、一匹布。

  无锡一棉自诞生起,就与世界接轨。第二个“一百年”,“世界一流纺织企业”的雄心韬略,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新的篇章。

  从去年6月28日动工建设,不到一年时间就安装设备,今天正式投产,无锡一棉这一步迈得坚定而高效。“在异国他乡四百多天的奋斗,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一棉派驻现场的集团工程部部长包晓东,站在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国家工业园,眼前已是一栋栋厂房,装了400个集装箱的设备已经安装到位,“为企业的海外新征程贡献自己的力量,自豪。”随着埃塞新工厂的正式投用,无锡一棉“第二个一百年”的第一批布,将在非洲大陆织出。

  纵观百年,这家企业全球化布局很早就有,不仅起初就购买英美先进设备,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荣氏企业在全国各大都市均有支点和联络点,海外也有近则港澳、日本,远则英、德、美等,交易已呈全球化布局。

  这一次有所不同。“以前是产品全球化,而埃塞俄比亚项目是生产全球化的新支点。”周晔珺介绍,随着埃塞俄比亚一期项目的竣工投产,加上智能改造、技术改造,无锡一棉加快迈向“高度专业、高端立足”,打造高档纱布生产基地。

  迈向下一个百年,无锡一棉站在时间的长河里书写自己的命运,书写者是一代代的人。在百年回忆册里,创业者、劳动模范一一被记录,这也彰显出百年企业的另一个秘诀:时刻依靠人。

  关于人,这又是不同时代的相似选择。早在1929年,荣氏兄弟开办“申新纺织总公司职员养成所”,招录高中和中专毕业生,招录五批学生,培养了97人,学员都在申新纺织及其他企业成长为中坚力量。在1980年,无锡一棉与江南大学联合办班,专门培养纺织机械人才,周晔珺正是当年联合班的学生。彼时联合办班实属少见,还需到教育部去申请批准。几乎是一以贯之,如今无锡一棉与江南大学建立了强有力的产学研合作,共建研究院,无锡一棉成立了工厂纺织大学,设立劳模、技师工作室等等。

  对人的持续注重,为第二个百年埋下伏笔。不少正在埃塞俄比亚工厂的一棉人久久未归,有位员工已经一年半没有回无锡的家,今年春节领导让回来过节,他说:不,等项目建好再回来。

  人与企业的和谐,也是这家百年企业的另一个启示。

  新百年,正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