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一面墙,堪比一套房”……近日,随着不少品牌发布新款球鞋,位于无锡市中心某运动品牌实体店又排起了长队,“炒鞋”话题再度引发关注。据资深玩家透露,无锡最初数千人的“玩鞋圈”已发展到数万人,其中不少人正是全国鞋圈内传奇故事的主角。探访中,他们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眼中的“炒鞋”热和球鞋文化。
爱鞋,有人收藏满柜
2000年“入坑”的球鞋爱好者小华是圈中比较活跃的一位,他的朋友圈里主题永远是鞋子,不是晒鞋就是中签后去取鞋的“直播”。在他组建的鞋友微信里,每天都在讨论各款鞋子的收藏价值和价格波动等内容。“一开始是亲戚送了一双新款球鞋,当时的市价是800多元,同学们十分羡慕。自此,我开始自己存钱买鞋。”小华坦言,高价球鞋带给自己的荣耀感是促使自己不断买鞋的最初动力。如今的他,已拥有一百二十多双球鞋,十多年来为此花费了十几万元。
1986年出生的“酱酱爸”则是一名资深玩家。早年为了心仪的鞋子,他会到论坛去寻找,到处加QQ群。“只选对的,不一定买贵的。”他喜欢那些有“故事”的鞋子。比如2009年他用第一个月工资买下的“詹姆斯7代”中秋款式,上面有月饼的图案。尽管这双鞋子不过涨了几千元,但在他心目中,一直是他的“心头好”。
“抢鞋”,为限量款冒雨排队
“现在鞋子‘炒’得越来越厉害了。”球鞋爱好者曹胖胖感慨道,有的AJ球鞋开售第一天,就有几百人冒雨排队抢限量款;有的球鞋刚发售,价格即暴涨十几倍。目光精准的他往往能够准确预测一双鞋子的“起飞”(涨价)还是“倒闭”(跌价),因此成为圈里小有名气的“预言师”。“限量款、联名款基本上都是‘起飞’款,部分经典配色的也十分保值……”他说。小华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今年5月,他幸运中签了一双AJ的“倒勾”。没有一丝犹豫,他立马打“飞的”到成都专柜去取鞋,在数百人的围观之下,他花费1300多元拿下鞋子。不久,有鞋友开价5500元收购他手上的鞋子。
球鞋交易平台的兴起,助长了鞋市的疯狂。最早在“虎扑”球鞋论坛的骨干成员“黄岑阔带US13”如今在某球鞋APP上已经拥有56.2万粉丝。他习惯同样款式的鞋子买两双,一双自己穿,一双收藏或者卖掉。一开始他会在论坛、QQ群等发一些球鞋的动态,后来开始直播,迅速积累了一批粉丝。通过国外的官网,他经常能淘到价格低廉的正品鞋,转卖之下也积累了一些资金。随着专业球鞋APP的出现,每个用户都能够在平台上买卖鞋子,渠道不再专属于这些“大V”。“黄岑阔带US13”表示,一些大学生是主力,有的鞋子转手就能挣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理性,鞋子用来穿而不是“炒”
随着“炒鞋”热潮的呈现,无锡鞋圈的人数也不断扩大,不少人在其中“淘金”,通过鞋子增加收入的不在少数。
2000年,小蒋的哥哥在大成巷开出了该区域最早的一家名品球鞋集成店。这家店很快成为无锡鞋迷圈的“打卡地”——各种新款、限量款鞋子琳琅满目,甚至有外地鞋友慕名而来。十多年经营下来,小蒋的哥哥已经转战网上,小蒋负责守店。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他,卖鞋到了“看心情”的境界。遇到懂鞋的,降价卖他也愿意,遇到不懂鞋的,出再高的价格他都不会松口。
2006年左右就开出淘宝店铺的小徐这两天正为“双十一”备货,忙得脚不沾地。专卖名品球鞋的店铺如今已经做到了双皇冠,去年“双十一”一天的销售额达到了300多万元。
针对“玩鞋圈”出现的“炒鞋”现象,市经济学会一位专家表示,鞋子是用来穿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其实用功能和美观耐用才是根本。当然,在鞋类消费流通过程中,出现蕴含文化品牌价值的适度投资增值空间,也是一种客观现象。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畸形”的鞋市需要也正在一步步回归理性。(陈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