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指在机器(计算机、机器人等)上实现相当于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等智能行为。国际上对人工智能的分类很多,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General AI),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Narrow AI),是指人工系统达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识别人脸、机器翻译等。不难理解,迄今为止的人工智能系统都还是实现特定或专用的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
高文,1956年生。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2016年当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压缩、多模式接口以及虚拟现实等的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以及 “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二十余项国家级项目。出版著作5部,在本领域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70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1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和趋势
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历经63年(1956年—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年—1976年,基于符号逻辑的推理证明阶段;1976年—2006年,基于人工规则的专家系统阶段;2006年—至今,大数据驱动的深度神经网络阶段。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五个新趋势。在智能水平上,感知智能日益成熟,认知智能持续突破。在技术路线上,数据智能成为主流,类脑智能蓄势待发,量子智能加快孕育。在智能形态上,人机融合成为重要方向。在应用驱动上,AI应用驱动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巨大潜力逐步显现。在社会属性上,AI的社会属性日益凸显,面临安全风险与社会治理新挑战。
人工智能应用能够释放经济社会巨大发展潜力。这一轮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企业特别是龙头领军企业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这些领军企业带动了一大批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发展,正在重新定义所有产业,带来全局性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加速推进,也会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许多行业运营和研发成本也将显著降低。
人工智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安全风险和社会治理挑战。最严峻的挑战是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也可能遭黑客入侵,从服务人类的工具变为杀人机器,威胁人类社会安全。最直接的影响是冲击就业结构。简单性、重复性、危险性的工作将被大幅替代,新的就业机会不断出现。最深远的冲击是影响社会伦理关系,智能助手、情感陪护机器人、人机混合体等的渗透,可能深刻改变传统的人际关系、家庭理念、道德观念等。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和前景
经过多年的持续研发布局,我国在人工智能多个领域取得重要成果,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快速积淀;二是人工智能部分关键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三是人工智能加速与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发展;四是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生态初步构建;五是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占有重要位势。从国际上看,我国人工智能已经跻身世界重要领军国家,特别是人工智能应用走在了世界前列,应用领域广、产业渗透深,是世界少见的。
我国不仅在技术上持续快速积累,而且在战略、政策、数据和市场应用上具有一定优势。一是强有力的战略引领和政策支持。国家层面发布实施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系统部署,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海量的数据资源。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7.5亿网民数和7.2亿手机用户数。另外,医疗门诊、公共和私人领域监控摄像头、快递、旅游等特定应用领域数据规模也十分庞大。三是丰富的应用场景。我国具有全球规模最大、较为成熟的互联网市场,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空间广阔。制造业各细分领域都面临转型升级,对人工智能应用具有巨大需求。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利用人工智能改进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潜力巨大。我国人口规模世界第一,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医疗、教育、养老等智能化产品和服务需求迫切。四是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聚集。
在肯定优势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差距较大;二是在高端芯片、关键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方面基础薄弱;三是还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四是高水平人才不足成为最大瓶颈。
人工智能政策建议与发展建议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也是大国博弈的重要赛场,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方面,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扎实实落实好各项任务部署。把发展人工智能上升为全局性国家发展战略。健全人工智能国家研发体系,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持续创新能力。大力培养聚集高端人才,形成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加强人工智能法律伦理问题研究,引导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发展。深化国际开放合作,主动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在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方面,亟待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形成系统性安排,基础在于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重点在于全面拓展各行业和区域的应用,关键是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具体建议包括,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产业,筑牢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根基。大规模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全面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在重点民生领域的应用,培育壮大智能化新消费新需求。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辐射带动各地方经济社会的智能化转型。支持领军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塑造实体经济智能化发展的新生态。加强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创新,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
(王皖杰根据10月18日讲座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