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财经周刊·锡商

推行新型学徒制, 企业如何走准路径?

  □本报记者 东流

  去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三部委共同作出部署,在全国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我市随后跟进,并在2019年正式推开。毋庸置疑,此项工作对全市企业更好地推进校企融合、缓解工学矛盾、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升生产效率意义重大。近一年时间过去了,全市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究竟如何?取得哪些成绩?又存在哪些问题?记者日前随市有关部门进行实地探访。

  政府给予丰厚“奖赏” 拓展培养模式

  学徒制古已有之。我市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早在2015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展开。主要由少数规模型企业采用与大专院校合作的方式,解决自身技能人才短缺的窘境;另有红豆、远东等企业自办大学或技校,通过工学一体、产教交融等方式,为企业培养和储备特定型人才。“进入新时代,我市将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作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大力培育无锡产业发展急需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为‘无锡制造’迈向‘无锡智造’提供有力支撑。”市人社局副局长沈挺认为,这种模式也是目前不少企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之一。

  “按照规划,今年我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目标为力争培养1600名新型学徒,今后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并逐步扩大培养范围。”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使该项工作全力推进,我市对所有列入新型学徒制培训计划的企业,按等级学徒每人每年给予4000-8000元培训补贴。学徒培养目标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此举从本质上为企业培养新型学徒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据介绍,与以往校企合作“订单班”主体为学校、对象为学生的模式不同,今年我市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按照“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企业可与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一方面令企业培养人才的途径更宽广、形式更多样,另一方面师徒之间教与学的时间更宽裕、学习方式更灵活。”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负责人坦言。

  推进方式应符合规律 不能急功近利

  让人欣喜的是,我市自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跃跃欲试。“因为此前的试点也证明了新型学徒制确有其‘魅力’——企业降成本、学校有干劲、职工得实惠。”江阴市人社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该市落实新型学徒制的企业都抱有很高的积极性,因此不少企业都采用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育的模式培养新型学徒。当然,其中不排除有极少数企业是奔着政府的“奖赏”而为。

  “不管政府有没有‘奖赏’,或者可获得某项荣誉,我们企业办学培养人才决不能急功近利。”红豆集团红豆大学执行校长邓川表示。该企业现有的红豆大学、西港海外大学等培训机构,主要采用“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或“前厂后校”的模式培养新型学徒。红豆大学开设的5个系,系主任都是该集团相关产业总经理。在培育完毕后,客观上促进企业与学徒签订中长期劳务合同、提升薪酬待遇,让职工安心工作。目前,仅红豆大学已开办230多期培训班,有10750多人通过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培训,其中200多人分别获得服装设计、缝纫、数控、焊接等20多个工种的技术职称。

  但是,与循序渐进式或较强针对性地推行新型学徒制方式不同,有的企业由于过于“求才心切”,导致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现象。江阴某镇一家机械制造企业与锡城某高职院校合作办班,鼓励所有中青年职工“拜师学艺”。起先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参加课堂学习,而且很注重实训。中途由于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发挥下滑,加上课程设置欠科学,不少职工认为参加培训的针对性、有用性不强,于是纷纷“退学",最终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此情令办学效果适得其反。

  多方合力突破难点 走对“学徒制”路径

  采访中了解到,尽管不少企业看好新型学徒制,但也有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似乎对此“兴趣不大”,由此成为该项工作的难点。“因为开展这项工作,企业不可避免得增加开支。”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负责人坦言。再加上某些企业重经营重业绩,没有看到技能人才培育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步的潜在价值,不愿在职工培训上多投入。“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在技能人才培育方面缺少手法、渠道和长远规划,往往令年轻职工对参与新型学徒制不感兴趣,只能半途抛弃。”

  多名业内人士指出,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具体而言,必须做到以下3点:严格依照有关规则履行企业新型学徒培训补助和技能判定补助方针,履行补助资金;调整企业补助资金开销结构,逐渐提升企业培训开销比重;辅导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增加企业新式学徒制培训经费投入。而在此过程中,企业应该主动作为,担当主体责任。

  此外,在教育方法上,企业与院校应签订可操作性的学徒培训协议。学徒入企即入校,企校两边一起拟定教育计划、设置培训课程,一起组成优质教育团队展开培训。教育地点为“车间+教室”,使技能人才本质更贴近生产实践,并对学习优秀者予以奖励。“这样既能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也能取得实际效果。”邓川建议,这也是目前职工最受欢迎的“学徒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