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热闻

惠山南坡上的

“上海人家”

  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加速键”,一体化目录城市之间的“亲近感”也在逐渐增强,无锡良好的山水环境正吸引着包括上海等地的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人”来定居,或工作,或生活。

  高明霞、朱峰在无锡各自经营着一家房产中介公司,最近一个多月,他们最直接的感受是“来中介咨询的外地人多了,有很多是苏州、上海地区的。”高明霞说,在惠山南坡的老新村里,现在就住着很多“上海人家”。

  ■ 一个新村十多户“上海人家”

  早晨8点,上海人洪黎明(题图)在华晶新村73号的家中吃着早饭,老伴王德华去锡惠公园找老伙伴了。作为新无锡人,他们适应并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

  2017年1月,65岁的洪黎明和66岁的王德华买下这套46平方米的老房子,当年入住。房子位于惠山南坡,虽在一楼,但比山脚的楼盘高出20多米。洪黎明说,自己看中的是这里的环境:惠山南坡,空气好,阳光足,绿化好,公园、菜场配套齐全。

  “63、54、75等楼栋都住着上海老乡,63号上海阿姨女儿生孩子,这段时间回上海了。”在锡生活两年多,菜场、新村一听到“阿拉”声,洪黎明就去搭讪。华晶新村楼道长闵金弟说,仅华晶新村就有10多户“上海人家”,而周边的青山、青松等山坡老新村也居住着不少上海“年轻”老人。

  和洪黎明不同,上海人刘泉新租的是青山三村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上海的房子租掉了,月租8000元,可支付在锡所有开支。老刘说,和孩子在上海也是分开住,到了无锡一样习惯。

  洪黎明的房子,当年是从青山中介买的 。负责人高明霞说,2016年房价低谷时,“山坡”房子被上海人买去不少,当年超过100套。

  洪黎明每次回上海,常有人向她打听无锡房价。

  “有选择山下的,也有选择水边的。”朱锋说,因离湖近,加之周边有美食街、菜场,美湖、蠡湖等社区附近的安居房交易量甚至超过商品房,其中购买者就有不少上海老人。

  ■ 来锡养老多数来自“江浙沪”

  从大上海到无锡生活,上海人有很多理由。

  刘泉新说,长三角交通便捷,可以说走就走,在喧闹的城市住久了,就想换个环境,无锡有山有水,离上海又近,正合适。

  洪黎明解释,她腰不好,原来在上海有时一天都不下楼,现在在无锡,选择山坡上的1楼,接地气,方便活动,每天出门就是下山,买菜回来就是上山,一天来回几次,膝盖肌肉经过锻炼,走路也不疼了。

  让洪黎明觉得这里好的,还有菜场的蔬菜,每次从无锡回上海,亲朋总是让她带点蔬菜回去。66岁的老伴王德华在无锡已经结交了很多朋友,每天都要到锡惠公园喝喝茶下下棋。到无锡后,他们还买了车、上了无锡牌照。

  一个月内,洪黎明三周在无锡,一周回上海,主要是配药,料理料理一些事情,春节也是一过正月十五就回无锡了。问及和唯一的女儿分居两地能否放心?洪黎明说,孩子终究要独立,她坚持孙辈要由父母带,“老人带弊端多”。

  除了生活在无锡小区的,也有生活在养老机构的。

  滨湖区民政局养老科负责人吴旦告诉记者,目前仅滨湖区各类养老机构近4000张床位中,30%是外地老人,大多来自江浙沪地区。

  因看中山水资源,年底的这两个月,不少长三角地区的养老机构来无锡湖湾地区考察养老环境。

  ■ 异地养老存在“医保”壁垒

  “住一起就是缘分,和谐最重要。”闵金弟说,上海邻居过日子精打细算,清清爽爽,比如洗衣服选择用电“谷价”阶段进行。华晶新村54号无锡季阿姨说,楼内两户上海人家(两对老夫妻)是2016年住过来的,语言都听得懂,沟通没问题。而在洪黎明眼里,无锡邻居友好和善,有事好商量。河埒街道产山社区副主任刘佳说,现在人口流动加快,社区在管理上,一视同仁关心对待所有居民。

  “现在是来生活,不是养老。”面对终将老去的现实,这些山坡上的“上海人家”说,哪一天如果真的不能动了,还是要回上海看病养老,但是现在,两头的“家”一直在温暖着他们。

  “真正做到异地养老,目前还很难实现。”在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曹炳汝看来,部分上海年轻老人在锡居住,他更多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曹炳汝表示,“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发布了,但城市之间教育和医保的政策“壁垒”短时间还很难一步到位。上海老人来锡短暂生活,这里面多因无锡房价优势所致,“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山坡老新村,一是投资不大,二是湖湾山林环境好。”

  吴旦同时也表示,养老机构内的异地老人大多也是看中了无锡山水环境,因为政府的医疗等补贴,主要针对本地户籍老人。

  (邵旭根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