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太湖周刊·阅读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读后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杨荫浏 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魏子斐

  杨荫浏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最能代表其学术成就的著作,该书的出版轰动了当时的音乐史学界,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史稿》作为史学类巨著,采用线条式的编年体体裁,以社会的演变为依据,按照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顺序尽可能详尽地构建了中国音乐史的体系。

  用这种方式写作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读起来便于理解,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该书的目录也极为细致,共分成了八编、三十六章,并在每一章分列了许多知识点。作者对每个时期涉及到的历史事件、音乐现象以及音乐发展规律基本上都进行了细致的记述。最值得一提的是,杨荫浏先生还特别注意在每一章的开头部分撰写了关于本章所涉及到的相关历史概况。在概况中先是阐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继而再将音乐置于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客观分析。这样的编排方式,使得读者既能够清晰了解历史背景,还能了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音乐的走向,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多方位的视角。

  此外,在每一章结束后,都有一段总结性的文字,一般是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包括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乐器乐律理论、音乐美学等等,有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音乐发展规律。

  与同时期音乐史类的其他书籍相比,《史稿》的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书中包罗了历朝历代发生的重要音乐现象;音乐生活和音乐表现技术的发展;乐器的分析介绍;音乐家及其音乐思想的贡献;历史进程中多种音乐体裁和题材的形成;乐律制度的形成过程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该书运用文献资料多达446本,如《隋书·音乐志》《史记》这样必不可少的史论类文献资料,也有《中国戏剧史长编》这样的传统音乐资料;音乐谱例大概引用了近90首;插入图片130多幅。有专家评说这部著作在诸家之中可算是材料最丰富、论述最全面,而且最为重视音乐实践的一部中国音乐通史。

  这部著作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过往的同类著作基本上都把精力放在雅乐、宫廷音乐的撰写上,很少提及民间音乐的重要价值。但是《史稿》打破了这种旧格局、旧观念,重视民间音乐,将中国音乐史写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史,而不是所谓的“宫廷音乐史”。作者在《史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提出“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音乐”,表明了作者对民间音乐的态度,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认识每个不同时期人民所创造的民间音乐,并提出“人民的声音——民歌”这一具有创造性的看法,因此在写作中基本都会将民间音乐放在每一编的前半部分。作者还运用田野调查法、逆向考察法,寻找民间音乐创作的实例;在介绍宫廷音乐时,还会列出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说明其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杨荫浏先生一生致力于音乐和音乐史研究,《史稿》在编写过程中也恰恰做到了这难能可贵的一点——将音乐史真正编写成了以音乐为中心的音乐史。古谱解释和曲调考证是《史稿》最有光彩的部分。第五章在介绍汉代音乐形式多样化时提到汉代的相和歌、相和大曲。在原始谱极少的情况下,作者通过音乐术语来分析、推论相和大曲的艺术形式。在《霓裳羽衣曲》的研究中,通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记录和《杨太真外传》等文献资料,来分析这首唐代大曲的曲式结构、演奏方式。在古琴曲方面,利用明代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来了解魏晋时期的《广陵散》等等。在没有录音、原始谱留下的情况下,这些做法无疑是最恰当的了,对于音乐的保存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