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森度
江阴和无锡很近,现在交通发达,从无锡去江阴,夸张点说,抬脚开步就到了,可在50年前,要走半天呢!
现在有一说,距离产生美,正因为那时候无锡和江阴有那么一点距离,就产生了美好的故事。
这话说起来有点远。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江苏省农业先进代表会议上,无锡梅泾村的袁书记和江阴县湖庄村的徐书记遇见了,除了同贺彼此荣膺先进之外,兄弟之间还相谈甚欢,甚至有点相见恨晚之感,两人说好回去后多多联系。
要知道,在精英满堂的省府大礼堂召开的“群英会”,到会的人在当时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二位书记没有工夫骄傲,只想继续努力取得新的成绩。他们想到一起的是,如果两个“先进”牵手合作,好事一定不会少。
果真是两位脚踏实地的书记,拉起手做起事情来了。江阴地区的农事节令要比无锡快半个节拍,夏收夏种湖庄大队即将完成,梅泾这边夏收夏种正在关键时刻。湖庄有一批耕牛,即将落忙,可以先调出十几头来帮梅泾耕田。那时还没有手扶拖拉机,耕牛是农家宝,这可是雪中送炭!江阴的耕田能手牵着十几条健壮的水牛,长途跋涉,沿着锡澄路来到梅泾。梅泾村把这批生力军分配到劳力紧张的生产队,队里马上沽酒备菜,把远道而来的耕田能手奉为上宾,用好的草料把耕牛喂得饱饱的。没有几天,湖庄的耕牛就在梅泾的农田大显身手,湖庄兄弟的热汗也流进梅泾的土地。那时听到江阴口音,梅泾的老老少少都觉得特别亲切。湖庄来的人,虽不是血缘意义上的亲眷,但那种超越亲眷的意味把彼此的心联上了。连续多年,湖庄的耕田能手准时赶到梅泾,熟门熟路进村下田,每次农忙回去,两村人亲热的话说个没完。真要感谢湖庄的兄弟们,梅泾的农忙比原计划快了半个节拍。
湖庄人乐意来梅泾,梅泾地处城乡接合部,无锡城就在眼门前,无论向东向南,走几步就上城了。梅泾村域内有市县煤站,那个年代物资短缺,但近水楼台先得月,梅泾人往往能搞到计划外煤炭,煤炭指标拿到化肥厂,可换化肥和氨水。投桃报李,一船船发自梅泾的氨水和化肥悄悄运进湖庄。湖庄人科学种田,加上计划外的化肥,稻麦得力,丰收年年,两村比翼齐飞。
湖庄人高看梅泾一眼,说比自己“高出一头”,因为梅泾近城,办事方便。梅泾人眼看湖庄农业高产,连年创纪录,要比自己“高出两头”。梅泾大队书记带领全体村干部去湖庄参观稻田,大开眼界,水稻齐穗时光,稻穗密匝匝,似乎到了多一株太密,少一株又稀疏的境界。梅泾湖庄哥俩好的消息传出,梅泾周围的大队也来攀附说情,要请梅泾人带他们去湖庄开眼界,一时传为美谈。
梅泾人也在琢磨:火车不是推的,高产不是吹的。他们走进湖庄,想想种田的套路差不多,总想仔细看看,湖庄人究竟有什么高招?那天正逢生产队收工,不少人不往家里走,还在田头做事,都忙着挑稻田中的块泥,送到场头垒起,堆成柴垛一样,晾干,农家人一看就懂,家家都养猪羊,干土块弄碎后,和上稻柴,放进猪窝羊栏中填上,经过猪羊反复踩踏,泥土就变成了好肥料。家家都有“肥料厂”,不知道湖庄人哪里来的力气?挑泥送肥,一年到头搬进运出,虽然各处农村都这样做,但湖庄人做得特别认真,稻麦没有理由长得不好。
梅泾湖庄,像跑道上的两个优秀长跑选手,你我交替领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梅泾人这次先走了一步,办作坊,搞五金厂,湖庄人反应也不慢,说是到梅泾老大哥那里学习取经,派出心灵手巧的青年到梅泾学习办厂,先做五金工具,办个小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两个大队联手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两个村好像唱“同一首歌”,村民像兄弟一样热络,感情不断升温。
湖庄人好客胜过梅泾,梅泾人走到他们村上,进任何一家,都会拉住你吃饭,事后逢人会说:“今朝梅泾上的人来咯”,口气中透出小小的骄傲。有一年金秋时节,湖庄村邀请梅泾30个生产队的代表去做客,欢迎会场彩旗、锣鼓、鞭炮一样不少,像模像样的迎客仪式,让梅泾人陶醉。举杯,自制的江阴米酒一杯杯干下去,真情实话,重复说着不嫌多。
几十年过去了,梅泾人终于明白,他们当年捡了个大便宜,湖庄是中外闻名的“游圣”徐霞客故乡,现在全村建成了一个霞客公园。想想也自豪,梅泾和徐霞客的后代攀上了亲眷。